■陈皓勇 莫理莉 王永华《中国能源报》(2025年01月06日 第 06 版) 城市和乡村既是人民生活生产的依托,也是新型能源体系的重要载体。“生态人居能源体系”以能源系统为出发点,以人居环境为载体,以生态文明为目标,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来源:【江西日报-江西新闻客户端】江西新闻客户端讯(江西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瑞颖)江西省能源结构火电占比较高,2023年江西省发电量中,火力发电量占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省政协委员黄青华认为,我省应构建现代绿色能源体系,降低煤炭的进口量,为能源转型注入核力量。
来源:人民网人民网北京5月20日电(记者杜燕飞)日前,在第一届能源新质生产力发展战略研讨会暨第二届能源经济学术研讨会上,与会嘉宾表示,要加快技术创新,推动规模能源清洁化、清洁能源规模化、能源体系智能化,助力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和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推动“双碳”目标实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
根据《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并开展“人工智能+”行动的指导方针,结合《中国的能源转型》白皮书所强调的加快能源转型发展、实现能源永续利用的目标,人工智能与电力系统和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的融合(即“AI+电力能源”)对于推动中国乃至全球的能源革命具有极其重
13日,深圳市发改委印发《深圳市支持虚拟电厂加快发展的若干措施》,围绕4个维度提出12条具体措施,推动虚拟电厂加快发展。提出到2025年,全市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建成具备100万千瓦级可调能力的虚拟电厂。《措施》还明确,给予单个项目最高1500万元的财政资金支持。
中新网成都8月10日电(单鹏)“兴隆湖能源电力高峰对话——四川新型能源体系规划与高质量发展”专题活动近日在成都举行,聚焦四川如何构建新型能源体系。这一话题将是未来一段时期内“水电大省”四川在能源领域关注的重点。“我们要着眼中长期的战略目标,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
新闻发布会现场。山西省政府新闻办供图中新网太原12月3日电(高雨晴)“近年来,阳泉市聚焦打造千万千瓦级多能互补、具有深度调峰能力的清洁能源供应基地这一目标,将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作为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的关键载体,‘四位一体’统筹推进,取得积极成效。
近日召开的全省能源工作会议提出,今年要以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为目标,统筹安全稳定供应和绿色低碳转型,培育壮大能源新质生产力,重点抓好八个方面工作任务。 坚持以能源规划为引领,高起点谋划改革发展路径。要突出上下衔接耦合,做好同国家规划纵向衔接,争取更多项目列入国家盘子。
来源:中国证券报 国家能源局3月24日消息,近日,第七届中国-欧佩克高级别对话会在奥地利维也纳举行。国家能源局局长章建华和欧佩克秘书长海赛姆·阿尔·盖斯共同主持会议。章建华表示,中方始终将欧佩克视为全球能源治理体系的重要力量和重要的合作伙伴。当前,中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来源:【人民网】人民网北京8月9日电 (记者杜燕飞)在8日举行的中国国有企业践行能源安全新战略成果发布会上,与会嘉宾表示,当前,经济高质量发展对安全可靠能源供应提出更高需求,建设现代化强国离不开稳固的能源保障。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经济日报南京4月5日讯(记者薛海燕、蒋波)在去年底举行的江苏省新型能源体系示范启动会上,以徐州经开区重大项目业扩配套及电网加强工程项目为代表的42个重大新型能源项目集中签约,揭开了徐州市2024年度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的序幕。
广西投资集团作为广西首家世界500强本土企业,旗下能源平台企业广西能源集团是广西本土最大能源企业、广西能源发展和保供主力军,坚持从统筹传统产业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加快构建与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型能源体系等方面,发展新质生产力。
9月1日,第十一届中国国际光储充大会在上海举行,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张英、国家能源局原副局长吴吟、万科集团董事会荣誉主席王石、远景集团高级副总裁田庆军、储能领跑者联盟理事长杜笑天等为大会致辞;来自国家部委、地方政府、科研院所、储能厂商的1300余位政企嘉宾、院士专家齐聚一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国式现代化】光明日报记者 杨珏 李建斌 光明日报通讯员 赵亚男冬日阳光轻柔地洒落山头,站在山西大同采煤沉陷区国家先进技术光伏示范基地极目远眺,大小山梁间,仿佛被精心耕耘,整齐划一“播种”着一片片蓝色光伏板,在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为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科学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促进水风光氢天然气等多能互补发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新型能源体系的发展作出系统部署。当前,我国重要改革举措不断出台,新能源供给能力不断增强,消纳水平持续提升,新型能源体系建设步伐继续加快。
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是实现“双碳”目标关键所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完善新能源消纳和调控政策措施。立足能源结构绿色低碳转型的背景,四川如何在新型能源体系建设上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