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苏东坡曾经作诗表示:宁可不吃肉,也要房间里有竹子作伴。中国古人一直把“居有竹”当做高雅品位的象征,这是有科学道理的。众所周知,竹子是人类(以及熊猫)的好朋友,既可陶冶情操,又有较大的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
宋朝的大才子苏东坡曾写下诗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哪有扬州鹤? 意思很简单,宁可吃饭没有肉食,也不要居住的地方没有竹子,吃不到肉顶多让人消瘦,而居住地没有竹子却会令人庸俗。
这里的竹子,只能在外面看,倒也青翠挺修,粉绿洁净,对之使人心思清静。山雨欲来,隔溪望去,高高的梢尖在风中摇摆,萧萧飒飒,野兴尤佳。撰文 | 三书山人爱竹林元,吴镇《风竹图》。《赠李十四四首》之一(唐)王勃野客思茅宇,山人爱竹林。琴尊唯待处,风月自相寻。
这三卷出自武蔵石寿手笔的《石寿竹谱》,武蔵石寿(1766-1861)是一名日本本草学者,他在一二卷(大葉小官)描绘了苦竹、大明竹、仰葉竹、鳳凰竹、寒山竹、通絲竹等品种的竹子,第三卷(異品類)描绘了竹子的一些奇异形态。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这天上午,我在我们全国最高大上的直播车上采访了一些路人。其中有一位60岁的姐姐,一直相夫教子,现在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孩子们身上,帮助儿子结婚,马上又要帮助他们带小孩。她24岁结婚,我问她在过去漫长的近40年时光里,她听到过多少甜言蜜语。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这是宋代诗人苏轼《于潜僧绿筠轩》中的诗句。之所以脍炙人口,许是诗中形象地体现出来古人对精神生活的最高追求和对物质生活的最大满足,同时也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