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心心念念盼着长大长大后,却只想回到小辰光时间煮雨,岁月缝花随着年岁的增长,社会的发展有些东西不可避免地渐渐淡出我们的生活小辰光的旧物件只有留在记忆中反复品味这个长得像南瓜一样的物件,90后也许听说过没用过,00后可能都没听说过。
古人在漫长的寒冬岁月中,逐渐学会了如何与寒冬和平共处,即便是在冬日里也能获得舒适的温暖。谈起古人的取暖方式,或许人们脑海中率先浮现的是各式各样的炉子,《红楼梦》第九话,袭人在贾宝玉出门前交代的“手炉脚炉的炭也都交出去了”,第八话里林黛玉的丫鬟也为林黛玉送来过手炉,第五十话李纨说的“已打发人笼地炕去了”,这里的地炕应当即是地炉。
南宋宝祐五年,有一次严重的寒潮,苏杭运河与西湖都结了厚厚的一层冰,历年来虽然寒冬也有结冰的情况出现,但那都是小范围,而这一次是与众不同的,甚至被当时的人记录为“冰合”,南宋人民冻得瑟瑟发抖,这也是被隆重载入史册的一次“寒潮来袭”。
冬天一到,家里的保暖用具纷纷派上了用场。而在老苏州心里,最钟情的莫过于一只汤婆子。装满热水,放在被窝里,足够暖上一整晚。在苏州市姑苏区虎丘街道红星社区,64岁的徐春良就是位汤婆子“修理师”。修补汤婆子这件事,徐春良一干就是30多年。尽管修补工艺复杂,但一次收费仅20余元。
方言是一个地域的文化基因,是地方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方言保护与传承不仅具有语言研究方面的学术价值,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江阴地处江南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连接处,也是内陆文化与海外文化的交汇点,这种地缘方位特色造就了江阴方言“独树一帜”的鲜明个性。
“乐龄申城·早上海”志愿者服务活动之一的“早上海老记团”已经启动。退休志愿者们通过他们的手机和镜头,用文字和图片记录着上海这座城市的点点滴滴。“早上海头条”栏目每周会选登其中的部分优秀作品,分享早上海的全新生活,记录最美早上海风景。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铜越来越精贵,市面上比较多见的是铁制老物件。铜墨盒是文房四宝里面的工具,是用来盛墨汁的小物件,这个墨盒是黄铜制造,一般来说这个铜墨盒比石砚更能够保持墨色,并能方便携带,铜墨盒是非常收到文人墨客的喜欢,第二个铜制老物件:铜制小鱼刀。
导读:正在消失的18种老物件,90后没见过,80后认不全,70后最有感情。这些老物件,是在父母辈们的70-80年代,想方设法置办的,现在90后很多人都没有见过,80后能认识一部分,只有70后对它们感情最深了,是陪伴他们成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