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德国“暴风突击队”战术出现后一度让对面的协约国十分头疼,这些被挑选出来具有很高战斗素质的士兵挎着MP18冲锋枪,1915型手榴弹以及喷火器和MG08/15轻机枪在战斗发起前蛰伏在距离协约国铁丝网最近的地方,等到战斗发生后这些突击队队员就会剪开铁丝网,利用冲锋枪和手榴弹消灭火力点或者协约国士兵,但是这个战术最大的问题就是人,只要1挺机枪架起来这些还在冲锋的暴风突击队队员就不得不趴下躲避子弹,在这期间协约国的士兵会源源不断的赶来,同时这些突击队队员也会成为协约国火炮的关照目标。
1918年德国战败前进行新式105毫米榴弹炮的研发工作用于取代16型榴弹炮,但是受到德国战败研发工作被迫中止,战后的间战期内德国秘密进行武器研究工作,1929年德国克虏伯公司完成了1918年新式榴弹炮的研发工作,一方面是为了掩人耳目另一方面其研究开始年份的确是1918年,新式榴弹炮定型为le.FH18型榴弹炮。
105毫米leFH 18型榴弹炮是二战德军步兵师的标准火炮。按照编制标准,每个步兵师的炮兵团中配备三个营的leFH 18型榴弹炮,每个营有12门。这种火炮在二战期间成为德军步兵师的重要火力支柱。战争开始时,德军服役的leFH 18型榴弹炮数量达到4,862门。
二战德国的IG 18是一门步兵炮,可谁也没想到,它还需要担负起反坦克的责任。德国闪电战的装甲矛头是坦克部队。在坦克部队攻城掠地之后,紧接着,就要面对敌人的反扑,这时候,只有及时跟进的步兵能够守住阵地,装甲部队才有机会发起下一次进攻。
重量单位是火炮发展史上第一代被广泛认可的表述方式,毕竟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实心铁球、铅球等是主要的弹药形式,弹药越重带来的杀伤力就越大,加上英国在全球势力的崛起,以英制磅为单位的火炮曾一度风靡世界,即便是在后膛装火炮兴起之后,仍然延续了近一个世纪,出现了不少火炮型号,今天就来简单介绍几款少见的。
对我军炮兵装备发展比较熟悉的网友们都知道,我军装备的身管火炮,最大口径是155毫米的。上世纪90年代,我国利用改革开放之机,与西班牙联合发展了一种203毫米榴弹炮,但这种炮后来未能继续发展。那么,新中国成立后,我军是否装备过比155毫米口径更大的身管火炮呢?
在一二战期间,大口径火炮是终极武器,仅次于现代化的导弹,尤其是榴弹炮和加农炮,不仅射程远,口径也都超过了100毫米,都相当于重型火炮的归类,那么本期我就来为大家们盘点15门,二战期间的著名牵引式重型火炮,当年最出名的德军88毫米火炮与这些超过100口径的重型火炮相比,它真的不算什么。
避免刷着刷着就找不到了,如果你觉得需要可以点个关注。1942年5月,在M7自行火炮生产不足1个月的时间内,它又再次被改造,把炮弹的上限由24发提升至69发,其中7发炮弹安置在车身左侧,5发在右侧,剩余的安放在装甲板下面。
德国人马上将缴获的法国车辆加以利用并进行改装,本文的主角“法五金”的官方全名就叫10.5 cm leFH18/3 auf Geschützwagen B-2,通常都叫做105 leFH18B2,意为在B2重型坦克车体上改装的105毫米自行火炮。
1935年新式榴弹炮完成了验收并定型为s.FH18型150毫米榴弹炮,这个型号是为了掩人耳目即该炮是在1918年完成设计的,说实在的,德国人玩这种文字把戏在当时就是糊弄人,唯一有可能跳出来的就是法国但奉行大陆均衡政策的英国自然不想看到一家独大的法国,在多方制衡下该炮顺利装备德国国防军。
炮管长:3960mm,火炮倍径:L45,战斗全重:6500kg,口径:88mm,高低射界:-10°—70°,方向射界:360°,炮口初速:780m/s,射速:15发/分,最大有效射程:14175m,最大有效射高:9150m。
芬兰在二战后很长时间里仍然保留着不少老旧火炮,其中150毫米口径级别的榴弹炮在很长时间里都是军队的主力,这些火炮在欧洲那片强国林立的地方无法保持优势性能,可芬兰很长时间里并不打算用新装备替换它们,而是对火炮进行改装升级,发展出了152 H 88系列榴弹炮。
之所以如此钟爱210毫米口径炮,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重型陆炮机动困难,如一战时期的大部分重炮要么是铁道炮,要么是固定的要塞炮,要么只能拆解运输,只有210毫米左右的重炮,能够摆脱铁路等束缚,利用汽车直接牵引,保留基本的机动性,威力和射程又能满足需求,所以继续研发类似装备,属于一种
前面说到苏联海军68型巡洋舰上长射程的152口径舰炮,其特点就是长身管大装药。但是这并不是苏联火炮的制造风格,这种长身管大装药的制造风格是法国炮的风格,不过这种制造风格倒是被毛子学去了,这种风格在陆军的坦克火炮也有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