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以后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三元”,三元是指“解元”、“会元”、“状元”。读书人首先要在县、府参加考试,被录取者称为“生员”,俗称“秀才”。取得“秀才”称号,并在乡试、会试、殿试三次考试中均考得第一名即连中三元。解元。乡试考试, 每三年举行一次,由省府主持又称“秋闱”。此考连考3场,每场3天。乡试考中,称为“举人”。.吴敬梓笔下的《范进中举》描写的就是乡试的情形,举人中的第一名称为“解元”。会元。会试考试, 会试由礼部在贡院举行,也称“春闱”,同样是连考3场,每场3天,由翰林或内阁大学士主考。会试考中者,称为“贡士”,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戏剧中常常呈现寒窗苦读的主人公“连中三元”的美谈。本来,在古代的考生中,“连中三元”是十分稀有的。什么是“连中三元”呢?许多人对此并不明白或知之不详。这得从古代科举考试制度说起。科举考试是从府、州、县底层开端,叫做童试。赴考者叫做童生,考中后叫秀才,榜首名叫案首。
是说一个人在乡试、会试、殿试这三级科举考试中都考中第一名,这是绝对的学霸!如今在高考之后,各省都要晒晒本省的状元,甚至于城市、学校、乃至班级的第一名也都叫状元,表达对成绩优异者的赞扬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滥用名词,真真把状元这个光荣称号辱没了。
“连中三元”来源于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制度,即连续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取第一名。科举制度称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为解元、会元、状元,合称“三元”。古代科举“连中三元”我国的科举制度始于隋文帝开皇七年(587年),终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前后经历1300余年。
三元是指科举制度称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为解元、会元、状元,合称“三元”。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中了第一名,称“连中三元”。”连中三元是中国古时候科举制度下古代读书人渴望得到的最高荣誉,中国古代所有读书人获得过这一称号者也寥寥无几。
从隋唐开始,我国就实行科举取士,用考试来选拔人才。读书人要想从政做官,必须通过皇帝举行的科举考试。在科举大兴的千年时间里,曾涌现出许多科举牛人,他们一路斩将夺旗,击败数不清的读书人,高中榜首,成为人人羡慕的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