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将近1/3都是在谈剩余价值,所以花了很长时间,就是马克思用了最大的篇幅来谈剩余价值,而我从一读《资本论》开始就对这一部分有不满,有一些求全责备,我们不能对马克思在100多年前的这部著作用今天的观点来做出评判评价,但我们可以进行完善。
卢麒元:《资本论》第02讲:《资本论》的哲学源泉。构成欧洲思想史的一个脉络的4个哲学家:(英国因为地理环境独特,人文环境也与欧洲其他地方不一样,故不具有大陆特征。所以,也不适用于当下的中国)法国人勒内笛卡尔:1596年-1650年 现代哲学之父,近代科学始祖。
整个资本论的第十讲到了揭盖子的时候了,揭开资本之后,再将资本的类别、各种形态进行介绍,然后再将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里边的剩余价值、资本流转讲一下,逐步抽丝剥茧,这样才有一个宏观的整体概念。其实准备资本论这堂课,最难的部分就是资本,最简单的部分永远是最难的,最朴素的部分永远是最高深的。
《资本论》一共有三个读法,一是把概念读懂,用马克思的语言来重新解释世界;其实在1995年我来到香港之后,我一直在研究香港的结构性问题,这个问题用宏观的视角是看不明白的,因为你打开香港的预算案,我连读香港的预算案26年,那是一部非常完美的甚至看成经典的预算案,因为它小政府支出很低税收很低,怎么看怎么好,但你转入微观,反观宏观的时候,你就发现一个严重的问题,真正的剥削藏在价内——房价之内、房租之内,真正的剥削不是传统资本论意义上的马克思的工厂主资本家对劳动者剩余价值的剥削,它虽然还是对剩余价值的剥削,但是这种剥削依托于土地,而非工商业的劳动,不是在你劳动创造价值中直接剥削,而是转了一个弯,通过一种地租的方式来进行,这种剥削更为隐蔽,它避过了资本论,避过了我们对剩余价值剥夺的那一套东西。
卢麒元:《资本论》第24讲:新自由主义和新马克思主义---新马克思主义会终结后殖民主义一个爱情故事,私奔是高潮(鲁迅《伤逝》类似的电影《毕业生》),但私奔之后才是关键,因为现实生活不是一个爱情故事。古典新自由主义、对应的是古典殖民主义,只要地不要人。
这堂课是马克思《资本论》的第一卷的第二十五章,也是《资本论》第一卷的最后一章,马克思写作过程中都是比较平静的,唯一写到这一章的时候马克思使用的语言开始文学化并且非常激动,我在思考这一章的时候也下了一些功夫,这章虽然不长,但算是在《资本论》里非常重要的一章。
卢麒元:《资本论》第15讲: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剩余价值的转移,转移的好,结构才能平衡。资本矩阵里,资本要正态分布平衡,金融资本、商业资本、产业资本、现金如居民储蓄达到一个平衡,每一种资本的资本利得都不过分,是资本利得的均衡,国家经济就稳定均衡。
这恰恰是《资本论》最核心的内容:必须确保国家需得、劳动所得,然后才是资本利得。不是要消灭资本利得,是在国家需得、劳动所得和资本利得之间获取一个均衡点,使之变为常态,中庸——中、庸,诚明,明诚,这划定资本利得的边际形成三得的均衡,这是金融强国的第二个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