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出自《论语》的经典名句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课堂上语文老师对这句话的解释是:“孔子说,学过的内容要经常复习,不也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吗?”这个解释成为国人们对这句话普遍认可的标准答案。但是,复习学过的东西真能让人愉快吗?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注释】 (1)子:古人对男子的尊称。《论语》中“子曰”的”子”都是对孔子的称呼,义同“先生”。(2)时习:按时温习。(3)说(yuè):同“悦”。(4)朋:古时同门为朋,同志为友。
如何理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关于学习的思考(一)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名言广传两千多年,给出学习方向指引,对教育产生深刻影响。如何解析这句话?学习该如何进行?古往今来众说纷纭,没有相对统一的认识。这里给出一些观点,看能不能建立比较准确全面的认识。
众所周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论语》开篇的三句话。关于这三句话的解释有多种,而且意思相差甚远。仅就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为例,就有影响很广的两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