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5月8日,随着德国的败亡,盟军在欧洲的战事已经结束,但围绕德军战俘的处理很多人都没人关心,毕竟没人去关心一个战败国俘虏的下场,至于日本战俘倒是很多人知道,超过60万的日本战俘被送到西伯利亚挖土豆,很多人都死于疾病和饥饿,其实德国战俘的下场和他们也差不多。
1945年,易北河地区,一名美国中校正在审问党卫军第23荷兰志愿机动化师的指挥官Jurgen Wagner,双方的面部表情非常有意思,德国人都一脸严肃的听着这个似乎有点不耐烦的美军中校说着什么,随后Wagner被引渡到南斯拉夫,并以战争罪被处决,看这样子,美国人很可能把他们交给了苏军。
二战中德军有一支令盟军望而生畏的部队,这支部队在大西洋海域不断攻击盟军的商船和护航船队,并且以狼群战术,神出鬼没,先后击沉了盟军3600艘舰船,被誉为“大西洋上的幽灵”。不过作为潜艇,U艇部队长期在水下生活,在暗无天日的日子里,这些在水下的德军水兵们都吃些什么呢?
拿破仑曾经有一句名言:“军队是靠胃前进的。”为了更有效地养活军队的胃口,这位法国大佬于1795年提出了一个有趣的解决方案,他赞助了一场竞赛,并为首次成功演示能安全长久保存食物并使其便于携带的方法提供现金奖励。
埃里希·冯· 德莱恩 ,1918年出生于符腾堡州斯图加特市郊的一所庄园里,其祖父作为一名炮兵指挥官,参加过普法战争,曾获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封邑。其父是一名参加过一战的退役上校,冯·德莱恩家族是典型的普鲁士容克贵族。1936年,冯· 德莱恩进入德国柏林军事学院学习。
德国作家洛塔尔·京特·布赫海姆在二战期间是一名海军战地记者,1973年,他根据自己的战时经历,写下的潜艇兵题材小说《从海底出击》出版,1981年《从海底出击》被拍成了电影,近年来又被翻拍成了迷你剧,这些文艺作品都忠实地反映了二战德国潜艇兵的作战和日常生活。
军队在打仗的时候,后勤的物资和粮草可谓是重中之重,大军开拔粮草先行,没有足够的粮草,即便是再英勇的将士都是没有办法打胜仗的,不过从前的时候,士兵只要能吃饱肚子就满足了,近代各国的士兵却有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希望在辛苦打仗的同时能吃上一顿好饭。
表中咖啡、茶等饮品分量指咖啡粉、茶叶等干制状态的饮品原料分量,而非实际制成的饮品分量。除了表上这些,德军官兵在早餐和午餐时还可以领取到作为主食的面包,每天共计750克,早餐还会提供用来涂抹面包的人造黄油,或梅子酱、混合果酱等其他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