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明史是关于人类社会的总体史书写,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相互关联的领域。在西方社会,世界文明史书写萌发于启蒙运动时期杜尔哥、孔多塞创作的普世史,到20世纪后期勃兴的全球史,书写范式随着社会变迁几经嬗变,相应出现了几种主导一时的历史观。
那一年,30岁的顾颉刚先后发表了《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答刘胡两先生书》,抛出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古史“层累说”,提出了层累的“三层表现”,坚决主张必须“四个打破”,挑起了“古史辨”和古史重建的“古今之争”。
文明史比较研究中存在着两种看似矛盾的思路,即,多元主义的文明史观和世界体系理论。这里想要说的是,世界体系理论尽管有一元主义的不良“出身”,但是经过近二三十年的调整,现在已几近于脱胎换骨,其根本旨趣与多元主义的文明史观已经没有什么根本性的差异。
自古以来,中华文明在继承创新中不断发展,在应时处变中不断升华,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
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以深邃的历史洞见,深厚的文化情怀,深溥的战略眼光,从历史维度与文明演变的规律,再次强调了“两个结合”的意义,深刻阐发了中国发展的底层逻辑,指引着中国式现代化走向纵深、面向未来的方向。
人类文明的“钟摆”,正在被推向伏羲女娲时期,人类的“终极复古运动”即将开始。人类的文明,并不是一个单一的标准,而是分等级与层次的。从大的文明的历史观来看,人类文明的表象,会呈现一种“低→中→高”的发展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