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这首《泊秦淮》,却更是杜牧“咏史”里的大手笔。就是在《泊秦淮》的四句里,作者先写那水月朦胧的秦淮河月色,再写“近酒家”的匆匆行程,然后就是在这孤冷景色下,靠近灯火通明的喧嚣,“不知亡国恨”“犹唱后庭花”的呐喊扑面而来,刹那间直击人心。
后来李世民也爱听此曲,群臣力谏劝阻,说陈亡于《玉树后庭花》,齐灭于《伴侣曲》,对这种说法,李世民却不以为意,认为对音乐的感悟,因人而异,悲苦在人不在音,快要灭亡的朝代,老百姓必然受苦,所以《玉树后庭花》才成了“苦”的代名词,你亲自听听就知道曲子本身没什么可悲伤的。魏徵还在旁边帮腔
关于“后庭花”的表达,不少文人都在吟朗,有诗为证:在位7年时间,也就是刚登帝位后那阵子图个新鲜, 每天临朝问问政事, 以后渐渐地深锁后宫, 将朝政抛到脑后, 纵情玩乐, 天天饮酒作诗听曲,逍遥自在地忘我虚度时光,最后把江山玩丢了造没了。
当初,南朝陈后主干了件很对不住后人的事,尤其对不住歌词作者。他做了一首《玉树后庭花》,命1000名漂亮宫女唱。这千人合唱团肯定水平不错,直唱得声绕江南晓夜闻。可偏偏随之他的江山就不在了,《后庭花》遂成预兆不祥的靡亡之音。按说《后庭花》不过是个曲牌,受此株连有些冤。
(元)赵孟頫清溪一叶舟,芙蓉两岸秋。采菱谁家女,歌声起暮鸥。乱云愁,满头风雨,戴荷叶归去休。【解析】作者概况: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水精宫道人。湖州(今江苏吴兴)人。工于书画,通晓音律,著有《松雪斋文集》。《全元散曲》仅收其小令2首。
前文《清明时节话杜牧》中,略带引用了杜牧的代表作之一:泊秦淮。在前面“读《京口北固亭怀古》需要了解那段烧脑的南北朝历史”一文里,我们已经对这段历史有所了解,这里再简略复述一下:西晋灭亡后,中华大地便进入一个南北分治的南北朝时代,北朝那边分分合合,先后经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几个朝代,南朝这边则先后经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
《满江红》虚构了一个故事:岳飞的亲兵张大为了给岳元帅讨一个公道,设计一个局,使得秦桧将岳飞的《满江红》词传遍宋军。围绕这个目标,张大和秦桧斗智,产生了一连串的悬念。而被秦桧确定负责查案的孙均在整个过程中被张大等一群小人物的爱国之心所感染,成为了最后逼秦桧就范的关键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