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晚报网1月18日讯(记者 张可)1月18日,由南京市博物总馆主办的“我们的节日·福兔迎春——癸卯年贺岁展”在南京六朝博物馆开展。展览通过兔及春节主题文物、非遗民俗作品、相关名人典故,为观众生动呈现兔作为文化符号的丰富内涵、中华民族悠久多彩的春节文化。
“魂瓶”是六朝时期的典型青瓷器物。罐型器口上,层层垒加了屋宇、飞禽、双手合十的虔诚人物,造型和元素充满了神秘感。学界认为,“魂瓶”可能反映了当时的私家园林,也可能是当时儒释道文化交流融合的体现。在南京六朝博物馆,就展出了南京本地出土的4件青瓷魂瓶。
7月26日,“永恒的绚美——希腊时代彩陶及普利亚艺术文化特展”在六朝博物馆一楼展厅开展。展览由南京市博物总馆、中国文物交流中心、意大利普利亚政府主办,六朝博物馆、深圳普兰迪公司承办,意大利8家博物馆提供藏品支持。在开幕式上,六朝博物馆特别推出“茶和天下”中华传统茶礼文化表演活动。
扬子晚报网11月29日讯(记者 张可)日前,由南京市博物总馆、常熟博物馆主办的“熠熠华光——常熟博物馆藏金银饰品展”在南京六朝博物馆开展。86件(套)金银器文物展现了中国古代金银制品巧夺天工的技艺传承,呈现江南文化的繁华多姿。
10月15日,江苏南京,观众在六朝博物馆举办的“只此中国色——青”特展上欣赏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该展以中国特有的青色为主题,展出玉器、瓷器、书画、服饰等180余件文物,展现色彩美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青,东方色也。从魂牵梦萦的“青青子衿”到“雨过青天云破处”,广纳天地的青色包容世间万物,是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色彩。端午假期即将到来,六朝博物馆推出的“只此中国色·青”特展正在火热展出中,从青色出发,走入古代中国。
央广网南京5月18日消息(记者郑楚豫 见习记者王姝姝)听见博物馆,听见城市回响。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灿烂而风雅的时期。本期让我们一起走进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的六朝博物馆,透过文物重回过去,触摸历史。六朝博物馆人物俑藏品(央广网记者 郑楚豫 摄)人物俑是六朝博物馆中的重要藏品。
来源:【紫金山新闻】编者按:“行动源于爱,我叫‘六朝青’。”以发自肺腑的热爱投身博物馆的志愿服务,用细水长流的奉献致力于文化的传承,在六朝博物馆内,社会志愿者们的身影随处可见,他们,是“有看头”的南京博物馆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六朝博物馆志愿者李舒。
俗语“宁为鸡首不为牛尾”,六朝时代的青瓷设计师们或许是最热衷“鸡首”装饰的人。他们把瓷土雕成鸡头造型装在壶身上。一开始,壶身上的鸡头还仅仅是装饰,渐渐地鸡喙被打通,壶内的液体可以从中倒出来。自此一种全新的器具诞生了。六朝时期的这种鸡首壶也成为后世我们熟悉的酒壶、茶壶的原型。
石辟邪是南朝帝王陵墓神道两侧设置的石刻雕塑,在南京六朝博物馆的展厅中也展示了一尊残损的石辟邪。目前,南京栖霞、江宁,镇江丹阳等地野外保存的南朝石刻的高大雄伟大,但六朝博物馆内这尊石辟邪却非常“袖珍”,它的身世更是扑朔迷离。
三国孙吴青瓷釉下彩羽人纹盘口壶釉下彩是一种瓷器装饰技法,此类瓷器烧成后的图案被一层透明的釉膜覆盖在下边,表面光亮柔和、平滑不凸出,显得晶莹透亮。以往人们认为釉下彩工艺始于唐代,但南京六朝博物馆展出的这件三国孙吴青瓷釉下彩羽人纹盘口壶,把釉下彩工艺出现的时间提前了近500年。
最近,连云港市博物馆一件隋代耀州窑镇墓兽因“撞脸”网红鉴宝博主而受到广大网友的关注。镇墓兽,是古人放置于陵墓中用于压胜辟邪的陪葬品,也是古人挥洒想象力和创意的载体。在南京的博物馆里,就收藏展出有不同时代的镇墓兽,有的神秘威严,有的萌态十足。
7月17日,民众在南京六朝博物馆内参观展陈的东晋时期青瓷灯、青瓷香薰等文物。正值暑期,南京博物院、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等文博场馆迎来参观热潮,文博热不断升温。中新社记者 泱波 摄7月17日,江苏南京,民众在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内参观大报恩寺遗址出土的生活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