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原阻击战,是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后期,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3军为遏止“联合国军”北进,于1951年5月下旬至6月10日在朝鲜涟川、铁原地区进行的阻击战。在历时十几天的防御作战中,志愿军第63军顽强抗击美军4个师的轮番进攻,共歼敌1.5万余人。
铁原阻击:志愿军以9400对抗7万军队,李奇微根本找不到合适目标。面对李奇微率领的7万精锐美军,装备了1000多门大炮、1000多辆坦克和大批战机的强大火力,189师师长蔡长元临危受命,带领仅有9400人的部队展开了一场令人惊叹的阻击战。
1951年,朝鲜半岛硝烟弥漫,志愿军在经历了第五次战役的挫折后,被迫转入战略防御,美军妄图趁势追击,将战火烧到鸭绿江边,在这危急关头,一场惨烈异常的阻击战在铁原地区打响,这场战斗,不仅关系着志愿军能否安全撤退,更关系着朝鲜战局的走向,而在这场战斗中,189师采用的“天女散花”战术,如同一道血肉铸成的长城,阻挡了美军的钢铁洪流,也成为了一段充满争议和悲壮的历史。
前言:1951年,朝鲜战争第五次战役后期,杨得志下令在铁原打阻击战。为撤退到三八线的志愿军建立起稳定防线。彭老总将这个任务安排给了19兵团63军。可63军自从入朝以来几乎没有休整,如今他们坚守长达半个月之久。在这样悬殊的情况下,他们会成功吗?
说到铁原,大家可能还不太熟悉,但是这场战斗的惨烈程度,不比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其他经典战役逊色。今天,咱们就来仔细聊聊这场战役背后的血与火,看看当年我们的志愿军究竟是如何顶住美军钢铁洪流,完成了几乎不可能的任务。
李奇微在接手联合国军总司令之前,联合国军尽是败军之相,所有人都觉得被赶出朝鲜半岛是迟早的事情,因为志愿军的大纵深大穿插大迂回包抄战术根本无解,这个战术实施前提是军队基层民主化,并且每个单兵素质过硬,志愿军哪怕被打散成一个班,班长也可以自行根据实际情况组织战斗,第三次战役中第42军的一个班长冷树国,因为在追击敌人时跑的太快,到韩军阵前只有5个人,而韩军有400多人,这5人竟然打死20几人俘虏20几人,还抓了一个美国上校。
引言:一场战役,改变历史进程在抗美援朝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里,铁原阻击战虽然不像长津湖战役那样名声在外,但它同样震撼人心。想象一下,一支装备简单的军队,如何在强敌面前创造奇迹?今天,我们就来揭开这场战役的神秘面纱。
这场战役的惨烈程度,从电影《志愿军:存亡之战》中可见一斑,影片中,志愿军战士们用血肉之躯筑起钢铁长城,以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电影的艺术加工,也让这场战役中三个师的功绩,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究竟谁才是这场战役中最耀眼的明星?
全连仅剩四十多位战士,却将美国王牌部队骑兵一师牢牢阻挡在铁原主峰255.1高地之外,为志愿军的转移争取了宝贵时间。眼看志愿军已经快要转移成功,但255.1高地上的炮火却越来越猛烈,8连也与大部队失去了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