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大西南的大三线二代子弟曾经感慨:“我们的厂上海人,湖北人,湖南人、山西人都有,当然最多的是东北人。全国各地的人汇集到一起,最后都被东北人赤化了。因为大家必须有一种语言为主,所以东北普通话成为主流,特别是厂子弟,打生下来学的话就是“厂话”。
三线子弟目前都已步入中年,他们大部分人出生于75年到85年,而我也属于他们其中一员,表面上看,他们和普通人一样没有什么不同,都是他们所生长的经历,却是其他人很难理解的,而这段经历只有子弟之间会产生共鸣,是埋藏于内心不可磨灭的印记。
这篇文章围绕全国三线厂矿企业的历史、工厂生活和改制故事展开,同时推荐了一些以“三线建设”为背景的电影和书籍,以及与三线子弟的互动内容。辱骂创作者的人是一名农民子弟,他通过努力考上大学,并在电力系统的一家国企实习。
文图/王兰生用实物讲述一位三线子弟的成长经历:上图:1968年15岁的王兰生向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投稿。上图:1969年3月27日,王兰生跟随父母支内,参加江西三线建设。上海户籍迁往江西南昌810信箱,这是三线厂江西钢厂的保密代号。上图:这是父母单位发的毛主席像章。
今年是三线建设战略决策提出60周年。三线建设是指中国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1980年期间,为了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而实施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主要涉及中国中西部13个省区,是中国经济史上一次极大规模的工业迁移过程。期间,支援贵州建设人员超过18万。
每次经过三线厂,看到那些高耸的厂房与红砖楼,总想起果戈里的一句话:建筑是世界的年鉴,当歌曲和传说已经缄默,它依旧还在诉说。如今,“三线厂”作为一个特殊历史时期的符号,大多已经淡出历史的舞台,但我们依旧可以通过那些遗留下来的厂房与建筑在诉说这当年曾经的往事。
导语:三线备忘,彩云之南军工厂彩云之南的云南在很多人的心底,一定是旖旎而浪漫之地。三线备忘编者本期【百人百厂】访谈的庆丰、云锋两位子弟,虽然两个人都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生于云南,是在“妈妈肚子里”踏上三线援建之路的,但不妨碍对他们父辈们当年的援建历程如数家珍。
始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三线建设”,建设了上千个三线厂与科院所,这些鲜为人知带着神秘代号的厂子,在不同的资料文献中有着不同的名称:兵工厂、军工厂、三线厂,还有各个地方的民间也对这些厂起着各种名称:山建厂、保密厂、国防厂、代号厂、信箱厂...
897厂曾经的厂房之一11月的景德镇,秋意正浓,红叶如画。晚风轻轻吹过昌江河畔,吹进浮梁县城的大山。在这里,一座隐秘而鲜为人知的工厂——江西万平电子有限责任公司仍在运转,像个见证时代变迁的老翁,俯瞰着瓷都的繁华。它的前身,是中国重要的电子系统三线企业之一——国营第897厂。
多彩贵州网·众望新闻讯(记者 李桢)“这是属于我们‘三线人’的故事!”日前,电视剧《正是青春璀璨时》正在央视八套热播。该剧以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大三线”建设为背景,讲述了方云鹤、林雨萍、夏文忠等一批青年建设者以贵州六盘水为阵地挥洒青春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