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之际,约指明代万历中期至清代康熙中期,即 17 世纪 100 年间,恰置中国文化从中古形态向近代形态转轨的前夜,其时早期启蒙思潮萌动,昭显中国文化走出中世纪的内生趋势,表明中国文化近代性的获得并非全然外铄,而是 19 世纪中叶以降,东渐之西学与中国 17 世纪前后自发的早期启蒙文化相激荡、相汇合的结果。
冯天瑜教授生前留影。(武汉大学供图)1月12日,著名历史学家、湖北省“荆楚社科名家”、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冯天瑜先生,在武汉溘然长逝,享年81岁。研精中外,道贯古今文化史1942年,冯天瑜生于湖北红安。
来源:【北京大学出版社】“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鲁迅先生的这段话许多人都耳熟能详,他在同一篇文章中指出,要论中国人要“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要“自己去看地底下”,而不能够停留在表面。“地底下”究竟有什么?
中国文化已有一万年的历史,这是长期综合科研成果的最新证实。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经过几代学者接续努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记者从武汉大学获悉,著名历史文化学家、武汉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冯天瑜因病医治无效,于12日上午在武汉去世,享年80岁。冯天瑜出生于1942年,湖北红安人。武汉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长期从事中国文化史及湖北地方史研究。
【人民需要这样的教育家⑨】光明日报记者 王建宏 张 锐3月23日,东湖之滨,珞珈山下。一场特别的新书发布会在武汉大学历史学院举行。伴随着油墨清香,学术新著《周制与秦制》摆放于讲台中央。这是一位耄耋老人潜心研究20年、在生命尽头以病房当书房写就的“关门之作”。
记者 | 潘文捷编辑 | 姜妍根据极目新闻,历史学家、武汉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冯天瑜于今日因病医治无效不幸逝世,享年81岁。冯天瑜出生于1942年,他的父亲冯永轩是清华国学院梁启超、王国维的第一期弟子,曾任新疆师范校长、湖北省第二高中校长等职。
据其亲友透露,1月12日上午10点41分,著名历史学家冯天瑜因病去世,享年81岁。冯天瑜1942年生于湖北红安,去世前任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湖北省中国史学会会长、湖北省地方志副总纂。
在距今六七千年至三四千年间,人类突破了数百万年的蒙昧和野蛮,在西亚的两河流域,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流域、恒河流域,东亚的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先后跨入了文明的门槛——建立起大家熟知的“四大文明古国”。
《冯天瑜学述》何晓明著,上海人民出版社冯天瑜先生是中国文化史研究领域的大家,他提出并系统论证了“文化生态”说、“文化元典”说、“历史文化语义学”等,其代表作《中华文化史》《中国文化生成史》被誉为“新中国文化史研究的扛鼎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