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我国派遣了一支文艺团前去乌拉圭进行访问。在出发之前,毛主席特地把团长找来,认真嘱咐道:你到乌拉圭之后,设法联系一个叫萧子升的中国人,他是我的好朋友,我希望他能回来。文艺团到达乌拉圭之后,团长立马联系萧子升,并准备登门拜访。
1939年5月某天,延安中央组织部的窑洞前,毛泽东见到了阔别12年的昔日好友、同窗萧三。萧三和萧子升是亲兄弟,他们都曾是毛泽东的同窗、密友,但最终却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一个选择永远跟随,一个却选择分道扬镳,并最终走向了决裂。
本书作者萧瑜,是毛泽东同志早年的同学和朋友,又是持不同政见的无政府主义者。有好心人慷慨解囊相助,也有姑娘慧眼识英雄看出他们的行藏,接触的人极广泛,上自百里候县太爷、退隐林泉的翰林,中正店辅老板、衙门的捕快、师爷,下到医巫僧侣、贩夫走卒,无所不包。节选 小标题:去安化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