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诗歌获第十六届滇池文学奖年度最佳诗歌奖,然而云南省内外的诗人在此之前基本都不知道他是谁。左手中指一下一下地在26个字母上来回敲动,拇指和食指弯曲,无名指和小拇指翘起,像在捻兰花指,右手蜷缩在腰部,脑袋随着中指的活动晃动,似乎是为了寻求平衡,嘴巴也卖力地张合咬动——这是46岁的姚波在用电脑打字,写诗稿。
诗歌,究竟是“有钱有闲”人的“小众奢侈品”,还是应该“雅俗共赏”的“文学精品”?这个问题值得研究。更值得研究的是,作为大众该如何品评诗歌,如何让诗歌走入公众生活?好诗的标准是什么?没有美感与思想的诗,算不上好诗时光倒流数千年。
因现在的人大部分都识文断字,所以没事时都爱写写画画。一般来说写长篇大论既费时间又伤脑筋,肚子里墨水少了还真写不出来。如果还想舞文弄墨,又不想费时间动脑筋,那写啥好呢?就只有写诗歌了。因诗歌这种体裁短小好写,也不需要多高的文化。于是许多名利心很重的人,便把目光盯在了这上面。
第三章 中国诗学史上最富知性意蕴的命题:诗以“识”为主 第一节 叶燮之前的“贵识论”诗学传统及其局限 通过前两章的阐述我们已经洞晓到,审美判断的本质就是让心灵去施展某种特殊的认知的能力以达到“无目的的合目的性”这一特殊认知状态,如果准确地讲,这种特殊能力即是“
上期笔者曾详述了世界最强大脑冯·诺依曼的故事,本文来关注中国最强大脑。因为既然是最强,就不能只是在一个方面牛,比如像世界最强大脑冯·诺依曼,他不仅在数学上非常强悍,而且是计算机之父,研制原子弹的功勋人物,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之一,经济学上博弈论的创始人等等,堪称全才。
网络时代,人们习惯在社交平台上发表动态。大部分年轻人,喜欢以简短、调侃的形式来消解自己的情绪。比如一张自拍,一个表情包,甚至是一个“?”。相比之下,中年人在朋友圈吐露情感,更多会用含蓄的方式。其中,中年男人最喜欢的一种方式,便是写诗。
“脑瘫”诗人有这样一个女人,她天生脑瘫,高中辍学后被逼着嫁给了流浪汉。她最喜欢的事就是在农忙之余,用颤抖的手在电脑上写诗。命运如此悲惨却仍能坚持梦想,这种带有奋起抗争命运的平民英雄主义的人,想必会让许多人心生敬佩之意。
记者也在网上搜到几篇岑某诺的诗作,其中一篇《能量》:亘古方诞,赴万千年华,明月心,天地心,万物心,自然心,聚上神之能,众万物之量,凝芸芸之身心,完万千世间之所梦,岁月诠释,年月具根,解万物之本,成世人之万事,圣哉,盛也,安度芳华宁心就。
袁源小麦的手稿张恒和女友青春派面孔时下,热衷写诗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如同豆瓣诗歌小组里描述的那样,21世纪,人人都要写上几句“蹩脚诗”。诗的作者或是办公室职员,或是证券从业人员,或是动画制片人……大多都是披星戴月的“打工人”。有学者说,这是第三波青年诗歌浪潮。诗歌重回年轻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