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因为有这份“专属保险”,外卖骑手送餐中受伤获赔10万余元和传统行业不同,新就业形态往往是“一对多”的用工关系。一旦发生事故,“小哥”们面临找不到“东家”承担责任的困境。外卖骑手、快递小哥、网约车司机等新业态就业人员在工作中受到伤害,到底谁来负责?
12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下称“最高法”)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最高法依法保障劳动权益总体情况以及涉欠薪纠纷典型案例、新业态劳动争议专题指导性案例。最高法发布的典型案例、专题指导性案例虽然不具有直接的法律效力,但在司法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2月17日,一则《关于骑手过度跑单强制下线的通知》引发广泛关注。外卖界的两大巨头美团和饿了么对此也作出回应,美团称已在部分城市试点优化疲劳管理机制,饿了么则表示在今年8月已经上线了骑手休息的相关措施。而这个“过度跑单强制下线”的说法,也被舆论直观地理解为“休息权”。
“部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工作时间过长、最低工资标准适用尚不明确、平台规则制定不够公开透明、维权服务渠道还需进一步畅通……”针对各类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问题,2月23日,人社部发布《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休息和劳动报酬权益保障指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规则公示指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
【简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月23日发布《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休息和劳动报酬权益保障指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规则公示指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维护服务指南》等三份新办法,将从事网约配送、出行、运输、家政服务等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纳入最低工资保障,是这次新规带来的最大变化之一。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3日发布《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休息和劳动报酬权益保障指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规则公示指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维护服务指南》,引导平台企业及其用工合作企业健全用工管理制度,提高劳动者权益保障水平。
我每天都看到快递员、外卖员们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奔波忙碌。他们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他们的权益却常常得不到应有的保障。我建议加强对快递员、外卖员等服务行业企业的监管,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确保他们的劳动权益、休息权益得到切实保护。
2月23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休息和劳动报酬权益保障指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规则公示指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维护服务指南》等三份新办法,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
界面新闻记者 | 黄景源界面新闻编辑 | 彭朋1月15日上午,上海市第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开幕,上海市市长龚正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上海将稳步扩大新就业形态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新就业形态人员是指依托互联网平台就业的人员,主要包括网约配送员、网约车驾驶员、互联网营销师等。
12月4日,在第十一个“国家宪法日”到来之际,“宪法进驿站·普法暖人心”陕西工会联动普法宣传活动在西安市李家村万达广场的工会驿站举行。活动现场,陕西工会系统、律师行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代表们集体诵读宪法条例,共同学习宪法知识,理解宪法精神。
将电动车充上电、打一杯热水、进入休息室歇歇脚……中午送餐高峰期结束后,江苏省昆山市的“昆小哥”驿站的人就多了起来。“这里有空调,冬暖夏凉。而且我们在这里感受到浓浓的人情味!”外卖小哥告诉谢玲玲。谢玲玲是昆山市人民检察院民事行政公益诉讼检察部副主任。
近日,在安铁法院主持下,江苏某公司向外卖员李某如约履行了最后一笔赔偿款,一起因交通事故引发的工伤保险资格认定行政案件和关联的工伤保险待遇民事纠纷一揽子圆满解决。2023年9月,外卖员李某骑电动车送餐过程中发生交通事故并受伤。
来源:台海网厦门天气“炭烤模式”持续发力,在高温下送餐的不少外卖小哥虽然防晒装备“全副武装”,但在炙热天气下仍然汗流浃背。高温天气下,外卖配送人员是否能够领到高温津贴?实际情况如何?导报记者调查发现,有人每月领到200元,有人一分钱没有。
南都讯记者刘嫚 发自北京 8月12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检护民生”专项行动阶段性开展情况通报称,检察机关不断加大灵活就业和新业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最高检直接办理外卖骑手权益保障专案,督促互联网企业优化派送和奖惩机制“算法”、规范用工关系、落实新兴职业伤害保障保险等。
12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首次发布新就业形态劳动争议专题指导性案例。其中,社会较为关注的外卖骑手与平台企业劳动关系纠纷也在案例中体现。从案例中显示,一些平台企业将业务、劳务“连环外包”,诱导劳动者注册为“个体工商户”并订立合作、承揽协议等方式,规避劳动法律法规和用人单位责任。
针对部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工作时间过长、平台规则制定不够公开透明、收入标准随意变动等问题,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官网23日公布《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休息和劳动报酬权益保障指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规则公示指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维护服务指南》三份新办法。
23日,最高人民法院首次发布新就业形态劳动争议专题指导性案例。近年来,随着平台经济快速发展,新就业形态在稳增长、稳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中华全国总工会第九次全国职工队伍状况调查,目前新就业形态劳动者8400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