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发展五千年来最具有经典标志的民族符号。书法堪称中国的“第四宗教”!而书法家是擅长书法的人,是具有汉字书写能力,并能将其推至艺术高度的人,简单来说就是以书法为主要创作的艺术家,或者说是精通书法的人。
一个人如果是性格上狂怪,那多半在社会上会引人厌烦,不管是官场还是商业场上难成气候;在中国书法史上涌现出一批又一批让人敬佩万分的奇才,他们虽在政治上作为不大,却在艺术上取得了巨大成就,现在就随书画君一起看看这些书法“狂怪”有哪些人吧!
凡是能力高超的天才,大多有些怪癖,比如宋代“狂人”米芾,他精通古人笔法,所临摹的“二王”法帖,与真迹如出一辙,甚至文人墨客也分辨不出,但是米芾的性格怪异,不仅十分洁癖,还跟石头称兄道弟,令世人无法理解,五代十国的杨凝式,亦是号称“杨风子”,起初他不慎得罪朱温,为了保命装疯。
当艺术家的造诣到达了一定的境界,几乎与疯子没什么区别。唐朝出了个“张颠”,到了宋朝,又出了个“米颠”。这位“米颠”就是米芾,但他没有什么自知之明,他曾问苏东坡:“大家都说我疯疯癫癫,你觉得我是这样的么?”苏东坡回他三个字:“吾从众。”苏东坡都如此说了,米芾也就认了。
书法界很多人都有“怪癖”,比如张旭、怀素喜欢在酒后写字,到了尽兴之处,甚至用头发蘸墨当笔,可谓癫狂之至。米芾酷爱古帖,曾经为了得到一件书法,不惜用性命威胁好友,最终得逞。与他们相比,元代倪瓒的怪癖既折磨别人,也折磨自己,而他的人生结局也颇有戏剧性。
元代书法家最出名的就是赵孟頫,其字以魏晋的秀逸清雅为宗,用笔连贯飘逸,有着流利明朗之感,尤其是晚年的字,加入了李北海的雄健浑厚之势,增强了内在骨力跟气势,脱离了柔软漂浮之弊,笔笔醇厚浓郁,尽显松弛自如之感,十分自然而率真,成为明、清书坛的“顶流”。
从他的书法作品上看,在用笔上,有一种随意之感,尤其是那种笨拙的笔画,不仅还有一种粗陋的感觉,而且还有一种漫不经心的感觉,总是感觉怪怪的,这也许就是一种境界,虽然笔画看来粗陋,但是在相互排布上,却非常有心得体会,照应的关系却很是到位,彼此顾盼,首尾相接,而且还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尤其是上下笔之间的依赖,十分紧密,还有不少朋友看到他的书法说道“其书法线条如干裂的树枝一般”,虽然对他的书法,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看法,但是依然得到里历史的认可。
中书协八届七位主席,个个不寻常,笔下“龙”字谁写得最丑?众所周知中国书法家协是中国近代最具权威且规模最大的书法协会机构,也是当下书法家最多的书法机构,具有较高的水平和权威性,是无数书法爱好者的书法殿堂,却也是真正书法家的起点,而能当上中书协主席的书法家必然不同凡响。
在明、清时期,书法风气发生转变,与早期魏晋、唐宋的典雅秀美有所区别,崇尚蕴含金石之气的碑学,和狂肆怪异的“创造性”草书,例如郑板桥、徐渭、金农、刘墉、邓石如等,或弘扬个性的草书,或延续篆隶的古拙雄壮之气,行书出彩之辈凤毛麟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