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佛家追求的超脱与放下,即放下执着,达到内心的平静和超脱。做一件事,首先就会想到的是“对我有什么好处,”所有的布施就都会有“我”这个存在。布施给了别人,就会升起傲慢之心,别人没有感激你,就会升起嗔恨之心,心就会变得越来越狭隘。处处都着相。
其中“我相”是基础,没有了“我相”,其他三相也就不会执着。“我相”,乃无始劫以来便有,我们修行的目的,就是要把这个“我”去掉,因为这个“我”,障碍了自性的释放,让我们受到这个自我空间,这个世界,这个宇宙的管制,受到世间法则、宇宙法则的约束而不得自由,被压缩在这个小天地里。
今天已经看完第100本书了,《乔布斯、禅与投资》,这本书对我的启发非常大,以至于我又把之前读过1年半的《心经》《金刚经》拿出来,开始每天读,还发了个朋友圈,后来才发现,今天原来是12月1日,一个月新的开始,也是2024年最后一个月,一般都是企业在做明年计划的时候。
金刚经》是佛教大乘经典之一,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以“般若”为核心,阐述了空性的真谛。其中的四句偈子:“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是金刚经中的精华所在,也是佛教修行者们追求空性的重要依据。
在《金刚经》当中,佛陀反复提到最多的就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无人相就是指不要有“单独的个体存在”的意识认知和感受,如果是有人相,就会产生我跟他人的分别心意识,攀比心,比较心,嫉妒心,就会带来相应的烦恼和痛苦。
这个无相就是指: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无法相,无非法相,不要让心滞留在看见的物质和现象上,不要让心滞留在声音上,不要让心滞留在香气味道上,不要让心滞留在身体触摸到的任何事物和感觉上,不要让心被任何的规律、法则、说教、观念、习俗、习惯、法律束缚住,一句话:心无所住。
之前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六祖坛经》:为什么修道的人看不见别人的过错?》】,最近有很多人浏览,这是一件愉悦的事情,文章会不会被关注真是难以预料,就像天上的云,不知道哪块云彩下边有雨,言归正传,今天分享的主题来源于文章底下的一个留言,我觉得很有代表性,想用这篇文章展开分享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