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傅伯杰在2020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广州)上,南方都市报独家专访中国科学院院士傅伯杰,解读“十四五”时期生态保护与城市发展新命题。傅伯杰点赞广东万里碧道建设,称其为新阶段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实践。对于城市生态建设,他提出,要让生态融入城市,而不是要生态点缀城市。
“在建设中,应该把城市作为一个整体生态系统分析环境和资源的承载能力,在区域的尺度衡量,优化城乡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让生态融入城市而不是点缀城市。”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傅伯杰在“绿色生活 美丽家园”推动“两山”实践创新研讨会上表示。
“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这首歌曲,一度定格了人们对大西北的印象。如今,黄土高原的模样已然改变——昔日“山是和尚头、水是黄泥沟”,如今变成了山川秀美的“好江南”。在由黄变绿的生态跨越中,中国的景观生态学研究也跨入了国际前沿。什么是景观生态学?
编者按:《闳议》访谈节目由《中国科学院院刊》与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联合出品,通过采访中科院院士及专家学者,深度探讨迈入“十四五”的中国社会在各领域的发展前路。以客观、精准的解读,科学、前瞻的思考,为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上的中国发展破题解惑,为迈向第二个百年目标贡献智慧力量。
中新网北京11月27日电 (王福慈 张素)“科技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和零碳目标同时实现的关键环节,国际合作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由之举。”剑桥大学终身讲席教授、剑桥大学南京科技创新中心主任初大平近日表示。“剑桥南京论坛2023——零碳和可持续发展:科学、政策、实践”日前举行。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曹萍院士大咖的主题报告,丰富多元的主题论坛……4月26日-28日,来自全国各地的地理学专家、学者,有关科技期刊的主编等1600余人齐聚绿城郑州,共同参加2024中国地理学会春季年会暨中国地理编辑出版年会,大家思想碰撞、交流探讨,希望发挥地理学的基础研究作用,促
人民网南宁12月12日电 12月8-10日,北部湾环境演变与资源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24年学术委员会会议暨八桂地海高端论坛在南宁师范大学武鸣校区召开。据介绍,北部湾环境演变与资源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重点实验室”)是南宁师范大学的科研高地、人才富集区。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邱晨辉)12月5日,正值第十一个世界土壤日,《中国土壤剖面数据集》正式发布。这是一部全面反映我国土壤资源与质量状况的基础科学巨著,全集共25卷、2751万字、4500余幅图。
为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北京建设,以高水平保护修复支撑高质量发展,以首善标准推动首都西部山水工程实施,积极探索超大城市生态保护修复的最佳解决方案,在第2个全国生态日来临之际,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市规划院组织召开“生态保护修复赋能首都高质量发展”专家座谈会。
据了解,为强化基础学科“源头活水”作用,加强学科会聚融合、聚能拓新,打通学科壁垒,构筑基础学科支撑、优势学科引领、交叉学科赋能的泛电子信息学科矩阵,1月13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举行信息力学与感知工程学院成立大会。
中新网长沙1月16日电(张雪盈)“全球由于毁林、森林退化,土地利用转变导致的碳排放约18%至20%,因此保护就相当于减排。”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世荣16日接受记者采访表示,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建立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是遏制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策略之一。
近日,全球学术信息分析公司科睿唯安公布了“2024年度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科睿唯安每年都会分析各科学家论文的引用次数,并公布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鄂尔多斯市荒漠化防治与可持续发展院士专家工作站3人上榜。
连日来,“科学与中国”之“嘉庚讲堂”暨“天山南北院士行”走进伊犁。5月31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桂建芳、傅伯杰、梅宏及相关专家一起走进新疆天蕴有机农业有限公司、新疆伊河鲟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地,围绕新疆特色渔业发展进行实地调研、座谈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