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细胞中的叶绿体基因转录机器控制着叶绿体的发育过程,并在调控植物光合作用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但是叶绿体基因转录机器构造一直是未解之谜。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张余研究团队与合作者,通过多年研究,揭开了叶绿体基因转录机器构造。
近日,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高宏波教授团队等在国际著名期刊PNAS上合作发表了题目为“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insights into the chloroplast division site regulators PARC6 and PDV1 in the intermembrane space”的研究论文,对叶绿体分裂蛋白PARC6和PDV1互作以及相关的调控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
来源:新华网日本东京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近日从藻类中提取具有光合作用活性的叶绿体,并成功移植到仓鼠的培养细胞内。移植的叶绿体在仓鼠培养细胞中光合作用活性保持了至少两天。东京大学日前发布新闻公报说,他们和日本理化学研究所等机构合作进行了这项研究。
2020 年 5 月 8 日,德国马普所和法国波尔多大学的研究人员在 Science 发表重磅成果:研究团队开发的自动化人造叶绿体组装平台,可以根据人们的需求制造出不同的人造叶绿体,不仅可以吸收空气中的 CO2,而且理论上还可以根据人们的需求合成各种不同的有机物,例如药物、燃料等
近日,来自德国马克斯·普朗克陆地微生物研究所的Tobias J. Erb教授以及来自法国波尔多大学的Jean-Christophe Baret教授合作,成功开发了一种自动化人造叶绿体组装平台,这一平台可以根据人们的需求制造出不同的人造叶绿体,不仅可以吸收空气中的CO2,而且理论上
来源:中国载人航天微信公号 近日,在中国空间站梦天实验舱航天基础试验机柜其中一个“太空抽屉”里,开展了地外人工光合作用技术试验,成功实现了高效二氧化碳转换和氧气再生新技术的国际首次在轨验证,有望为我国未来载人深空探测重大任务奠定技术基础。什么是地外人工光合作用?
众所周知,叶绿体是为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简单来讲, 是高等植物和一些藻类所特有的能量转换器。在地球上,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给地球和人类补充了氧气,生命才得以持续发展,那么我们是否能“造”出叶绿体呢?
众所周知,如今的地球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气候挑战,二氧化碳浓度突破了人类记录和考古发现的新高。好在最近,英国剑桥大学的化学家们在Erwin Reisner教授的带领下,取得了一项可喜的突破,实现了人工的光合作用,有望在未来成为改变地球气候的有力武器。
2024-02-27 17:10来源:新华网 链接已复制字体:小大新华社沈阳2月27日电(记者王莹)近日,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刘岗研究员团队与国内外多个研究团队合作,研制出将半导体颗粒嵌入液态金属实现规模化成膜的新技术,并构建出形神兼备的新型“人工树叶”,
1.37个国家的1300多名科学家,完成38种不同类型肿瘤2658个全基因组分析。2.德国科学家研制出一种人造叶绿体,可在细胞外工作、收集阳光,并能将二氧化碳转化成富含能量的分子。3.谷歌开发的深度学习程序AlphaFold,首次实现人工智能成功解析蛋白质三维结构。4.
中新网北京1月20日电 (记者 孙自法)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评选的2020年中国和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20日揭晓,嫦娥五号实现中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迄今最全面癌症基因组分析完成等20项重大科技成果分别入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