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赤藓糖醇,它这几年可真称得上是代糖界的“顶流”了,去大商超或小便利店的饮料冰柜溜达一圈儿会发现,至少有一半以上的“无糖甜饮料”都使用赤藓糖醇作为甜味剂,零卡且冰冰甜甜的诱惑,对于大多数嘴馋又怕胖的朋友们,无疑是优先选择。
在“控糖”潮流下,赤藓糖醇因为甜度高、“0热量”已成为诸多“零卡糖”“低糖食物”的主要代糖配料。然而,英国《自然·医学》杂志2月27日刊载一项研究警告,常用的人工甜味剂赤藓糖醇可能会加速血栓形成,增加中风和心脏病发作的风险。
《科创板日报》3月10日讯(记者金小莫)随着元气森林的出圈,被称为零卡糖的赤藓糖醇也从诸多代糖中跻身一线。日前发表的一篇学术论文却又让它陷入争议。英国杂志《自然·医学》刊载了一篇研究警告称,赤藓糖醇可能会加速血栓形成,增加中风和心脏病发作风险。消息传出后,引发舆论关注。
2月27日,《自然·医学》杂志刊载一项研究声称:总计四千余人的多个队列中,使用赤藓糖醇被发现可能与不良心血管事件相关。文章发布后迅速引起国内对于赤藓糖醇安全性的讨论,有关赤藓糖醇对身体有害的言论一时间甚嚣尘上,国内多家主流权威媒体也在第一时间进行了跟进报道。
5月15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了关于非糖甜味剂的新指南《WHO advises not to use non-sugar sweeteners for weight control in newly released guideline》,指南中提到:建议不要使用非糖甜味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唐唯珂 广州报道代糖产业也被卷入贸易压力。近期,中国赤藓糖醇行业面临来自欧盟和美国的双重贸易压力。2025年1月16日,欧盟委员会发布终裁公告,决定对中国原产的赤藓糖醇产品征收高额反倾销税,其中三元生物的涉案产品被征收156.7%的反倾销税。
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吴珊近日,英国知名杂志《自然•医学》发表了一项研究,称“人造甜味剂赤藓糖醇可能会加速血栓形成,增加中风和心脏病发作风险”。作为甜味剂产品中的“顶流”,赤藓糖醇卷入舆论旋涡。作为全球最大的赤藓糖醇供应商,三元生物股价近日持续走低,3月7日股价收于34.
界面新闻记者 | 赵晓娟界面新闻编辑 | 牙韩翔赤藓糖醇上游原料供应商的日子越来越难。赤藓糖醇供应商保龄宝(002286.SZ)1月26日发布的全年业绩预告显示,预计2023年1-12月业绩大幅下降,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5200万-5600万元,净利润同比下降60.
参考文献: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赤藓糖醇的科学共识.中国食品学报,2022,22:405-412.DOI:10.16429/j.1009-7848.2022.12.039. Witkowski, M., Nemet, I., Alamri, H. et al. The artificial sweetener erythritol and cardiovascular event risk. Nat Med . 见原文链接柴梅梅,侯磊磊,加力等.饮料中甜味剂的应用与食品安全.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8,9:2573-2577..赵淑芹, 鲍忠剑, 蒋鑫,等. 人工甜味剂三氯蔗糖生物安全性的研究进展.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18, 034:2678-2680..曾艳, 裴雯雯, 朱玥明,等. 3种天然甜味剂的风味、生理功能及应用研究进展.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19..孙长颢主编.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尤新, 李明杰. 木糖与木糖醇的生产技术及其应用.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6.见原文链接。
笔者不想分析这背后的商业利益版图,以及谁才是妖魔化代糖的最大受益者。剑桥大学Pamela Thomson教授在知名医学期刊《British Journal of Nutrition》发表一篇关于三氯蔗糖摄入对健康成年人代谢反应和肠道微生物群的论文,研究发现受试者连续7天服用高剂量三氯蔗糖不会改变血糖控制。
来源:【人民网】最近一则新闻报道,一位24岁小伙子每天喝4杯奶茶,把自己喝进了ICU,被诊断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急性胰腺炎、急性肾损伤等疾病。这事虽然少见,但也不是偶发,病情与长期高糖饮食习惯密切相关。既然含糖饮料危害多多,那能不能畅饮零度可乐、零卡零热量的饮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