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本名章铜,字渐甫、子黻[fú],号少荃(一作少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安徽合肥人,中国清朝晚期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将领。世人多称“李中堂”,又称“李二先生” “李傅相” “李文忠”。
说到中国近代史,我们不能绕开一个人,那就是晚清军政重臣李鸿章。这位中国清朝晚期的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将领,誉满天下,也谤满天下。他是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者之一,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 晚清四大中兴之臣 ”,被世人称为李中堂。
李鸿章是个争议极大的人,很多不明真相的群众都在洗白无脑吹捧李鸿章,其中对于李最大的“功绩”就是洋务运动的发起者及其推动人,极大的促进了国家与民族工业的发展,是个历史“大功臣”,那这里我们就好好扒一下李的这些功绩,让我们重另一个视角重新认识下不一样的李鸿章。
1958年,安徽省合肥市大兴集的人民公社为兴办工厂,挖开了一座封建地主反动派、卖国贼的墓地。李鸿章这个名字似乎与耻辱、卖国联系在了一起,《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是许多人对他的认识。
如今我们好像处在一个最善解人意和宽宏大量的年代,一些历史上早有定论的人,都会被一些人帮他洗白,什么不容易啊,什么背锅侠啦,连秦桧、李鸿章之类的人都成了现代人口中的忠君体国、大公无私、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的人了!
清末的中国,如同一个负重前行的老人,步履蹒跚地走在历史的十字路口,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轰开了古老帝国的国门,也照亮了沉睡的东方巨龙,面对内忧外患的局势,晚清政府开始尝试着睁开双眼,去观察、去学习那个曾经被他们视为蛮夷之邦的西方世界,而李鸿章,这位饱经沧桑的晚清重臣,则成为了这场跨越东西方文明碰撞的亲历者。
在清朝末年,李鸿章可谓是一个颇具有争议的风云人物,他是我国近代化的重要的推手,同时他也消极避战,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的卖国条约,使得中国一步步坠入了无底的深渊,针对李鸿章的评价,现在呈现完全两极化的,有人认为李鸿章对促进中国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有人称他是卖国贼。
李鸿章为了转移注意力,也为了在言语上盖过俾斯麦,李鸿章将自己昔日的战功和过往讲述给了俾斯麦听,但是令李鸿章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俾斯麦全程听完之后,不为所动,而是嘴角上扬,微微一笑,不屑的说道:中堂大人,我俾斯麦一生从来不以杀降作为炫耀的资本。
看过历史的人都知道,李鸿章作为晚清时期军事、外交的代表,位高权重的他不仅在对外军事战略上毫无勇略,直接导致了黄海海战的惨败,还在对外竞争谈判时软弱无力,签订了一个又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甚至利用职务之便疯狂敛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