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扯着母亲褪色的衣襟长大成人,在贫困中她尽了一位母亲最大的责任…我不抱怨我扒过树皮捡过煤核的童年和少年,因为我曾是分担着贫困对母亲的压迫,并且生活亦给予了我厚重的馈赠——它教导我尊敬母亲及一切以坚忍捧抱住艰辛的生活、绝不因茹苦而撒手的女人…母亲的逻辑包含有一个“忍”字。
每自思忖,我之沉湎于读和写,并且渐成常习,经年又年,进而茧缚于在别人们看来单调又呆板的生活方式,主观的客观的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世上有懒得改变生活方式的人,我即此族同类。但,我更想说的是,按下原因种种不提——我之爱读爱写,实在的,也是由于爱语文啊!
梁晓声近照。高佳馨 摄《人活着》梁晓声 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23年10月■高佳馨“我每次接受采访的时候,差不多总是要回答这样的问题:哪一本书对改变你的人生起了作用?其实要影响人的话,无论是教师、家长还是书籍,都相对要难一些。
1972年,大作家梁晓声离乡前夕,知青女友扑到他怀里,嚎啕大哭:“我们以后不要再见面了。”说完,头也不回走了。哪料,27年后,知青女友却找上门来。1949年,梁晓声出生于哈尔滨,家中经济不宽裕。父亲是个建筑工人,常年在外奔波。母亲在家艰难拉扯他们兄妹5人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