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四节,送蛴蟆蛴蟆公,蛴蟆婆,我把蛴蟆送下河十四夜,摇嫩竹嫩竹高,我也高,我和嫩竹一样高……”每年农历正月十四晚上在遂宁蓬溪县新星乡都能见到举着“蛴蟆灯”的大人小孩一起唱着这首古老而有趣的民谣(蛴蟆 [ qí má ]青蛙、蟾蜍的意思)随着时间的流逝家乡的一些传统习俗逐渐被遗
封面新闻记者 谢杰“十四夜,送蛴蟆,蛴蟆公,蛴蟆婆,把你蛴蟆送下河……”蛴蟆,也称作“蛤蟆”。在四川遂宁、南充等地,每年正月十四,有一个厚植于川北乡土的地方性民俗节日——“蛴蟆节”,已有300多年历史。“蛴蟆灯”象征瘟神,正月十四夜晚送至河边烧尽,祈求来年健康平安。
封面新闻记者 谢杰“十四夜,送蛴蟆,蛴蟆公,蛴蟆婆,我把蛴蟆送下河。”“十四夜,摇嫩竹,嫩竹高,我也高,我和嫩竹一样高。”……蛴蟆,也称作“蛤蟆”。在四川遂宁、南充等地,有一个厚植于川北乡土的地方性民俗节日——“蛴蟆节”,已有300多年历史。
作为遂宁持续深耕9年的文旅品牌,今年以“遂宁邀您来过年”品牌为统揽的80余项活动,结合了中国春节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第一个春节的关键时间节点,重在以年味、民俗等传统文化进行策划、包装、开展,涵盖国潮非遗、文艺展演、美食游园、新潮庙会、国风动漫、民俗文化等游客喜爱的文旅场景。
星光点点,光影流连;人头攒动,歌谣悠扬。万人手持灯笼,簇拥巨型青蛙,沿蜿蜒山路踏歌而行,如一条巨龙行过,照亮了整座山。 这壮丽、烂漫的场景,胜似动漫《千与千寻》般梦幻的热闹。其实是流传于川东北地区几百年的习俗——正月十四,送蛴蟆现场。
“十四夜,送蛴蟆,蛴蟆公,蛴蟆婆,把你蛴蟆送下河……”每年正月十四夜晚,南充西河流域各乡镇,数十万名当地和周边群众及游客,点亮各自的蛴蟆灯走上街头,星星点点的灯光在乡间小路闪烁移动着,将山野映照得通红,场面颇为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