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位读者私信的问题,希望御史有机会整理一篇关于清代宗室爵位承袭的文章。类似的文章御史发过不少,所以这一次就不加以系统介绍,只针对其中几个比较难懂的问题进行探讨,具体有三点:其一、亲王、郡王爵位的承袭方式。
清朝的爵位制度基本承袭于明朝,但是与明朝又有不同,最大的不同就是清朝的皇室封爵分为入八分和不入八分区别,最典型的封爵就是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和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这两个级别,下面就来说一说清朝的封爵中入八分和不入八分的区别。
在清朝时期,朝廷封爵分为皇室爵位、蒙古贵族爵位、外臣功勋爵位,镇国公和辅国公这两个爵位在清朝算是皇室爵位,也就是只能册封给皇室宗亲的爵位,像乾隆时期的名将傅恒受封的一等忠勇公和大贪官和珅受封的一等忠襄公,这都属于外臣功勋爵位,那么问题就来了,皇室专属爵位的公爵和外臣因功受封的公爵
早在周代时,就有了公、侯、伯、子、男五爵制度,后代的爵位制因时而异,不尽相同。男性爵位分为十二级,从高到低依次是:1、和硕亲王 2、多罗郡王 3、多罗贝勒 4、固山贝子 5、奉恩镇国公 6、奉恩辅国公 7、不入八分镇国公 8、不入八分辅国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