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粒细胞缺乏症患者多有服药或化学毒物接触史,起病急骤,全身症状严重,属于内科急症。由于短期内大量粒细胞破坏,患者在出现乏力、头晕、咽痛等前驱症状后,很快就出现寒颤、高热、出血、头痛、全身肌肉和关节疼痛、虚弱、衰竭。
血常规中的中性粒细胞是白细胞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人体血液中含量最为丰富的免疫细胞,主要通过吞噬作用发挥抗感染作用,中性粒细胞一旦降低甚至缺乏,人体的抵抗力就下降了,就极容易发生感染,尤其是细菌感染:新生儿期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小于6.0×109/L,2周-1岁的婴儿小于1.
在记录诊断的时候,使用中文简写已经是习惯,例如慢性阻塞性肺病简写成“慢阻肺”,支气管扩张简写成“支扩”,而大家在网上交流的时候,为了打字省事,经常把信息简化,写靶向药药名的时候可能只用一两个字,治疗上也经常简写,有些约定俗成的可能没问题,但是有些容易有歧义或者新人理解错的就比较尴尬,好在大家这时一般都会帮助纠正。
严重的慢性原发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CPN)是一种罕见疾病。目前为止,成人患者中还未明确长期预后及感染的风险因素。研究者报道了纳入一个多体制研究的108名CPN成年患者的临床特点和预后。大多数患者为女性(78%),中位诊断年龄为28.3岁。62%的患者的诊断是偶然的。
2020年10月10日~18日,第三届CSCO肿瘤支持与康复治疗学术年会暨第十六届全国癌症康复与姑息医学大会以直播形式召开,主题是“支持与姑息使癌症治疗更有效”。会议期间,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王晓稼教授解读了肿瘤放化疗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规范化管理指南。
平时一遇到季节交替、天气忽冷忽热,或者天气骤变,很多人便喷嚏连连,感冒咳嗽了,尤其是老年人、小孩子及免疫力偏低的人群,而且很多人去医院检查时抽血查血常规,发现白细胞减少,甚至是多次血常规都显示白细胞减少,不知如何是好?
在大部分医生眼里,精神疾病患者的治疗过程中,药物治疗仍是首选,但是事实临床研究证明,药物对神经起到的压制作用往往不能长期达到效果,而且长期的药物维持治疗难免会并发药物副作用,尤其是以下几种药物副作用堪称精神情绪类疾病患者的噩梦。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刁明杰 通讯员 王鑫鑫近日,青岛妇女儿童医院血液科收治了一名反复发热的9岁男孩。经过骨髓穿刺、淋巴结活检等检查,男孩被确诊得了一种“少见病” ——菊池病。菊池病是一种非肿瘤性淋巴结增大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