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汉族民间小调,2011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青海汉族民间小调,流传在青海东部的汉族聚居地区的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青海汉族民间“小调”起源较“花儿”、“叙事歌”为早,成熟于清代,兴盛于现代。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西宁1月15日电 题:青海民众自编社火小调 唱响家乡巨变作者 祁绣娟 俞惠珍 范晓英腊月十六,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李家山镇董家湾村,一场充满乡土气息的社火正在加紧排练中。社火,是中国民间庆祝春节等传统节日的重要方式,表达着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望。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第十届黄河戏剧节好戏连台。众多剧目中,大型现代平弦戏《绣河湟》获得普遍赞誉。该剧将地方民歌与戏曲元素相融合,把绣娘通过非遗刺绣脱贫致富的故事讲得一波三折,如同一部山水人文交响曲,令人回味。
青海道情广泛流传于西宁及海东地区,青海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汉族聚居地也有流传。已知最早的青海道情艺人,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盲艺人赵有福,他是当时青海道情表演的佼佼者,擅演的传统中篇节目《湘子传》影响很大。
中新网西宁11月5日电(潘雨洁 马铭言)“听着青海的歌唱家们演唱的民间小调,像是在听自己民族的音乐。”4日晚,乌兹别克斯坦作曲家协会主席鲁斯塔姆·阿卜杜拉耶夫表示,“中乌两国人民共有的善良、勤劳的品性,让我们在音乐上拥有诸多共通之处。”图为音乐会现场。
图为外国达人拍摄记录青海民间小调演出现场。马铭言 摄11月28日,参加遇见幸福之城——2023外国人+大V带你逛西宁活动的文旅达人走进古城西宁香水书院,体验青海民间小调,了解汉服,耍花枪、舞马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魅力。图为外国达人学习青海民间小调演出技巧。
传统音乐类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有如下189个。Ⅱ-1:左权开花调。《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明确规定:“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认定、记录、建档等措施予以保存,对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传承、传播等措施予以保护。”
第 23 期民间舞 《河湟薪火》青海省第二届原创舞蹈大赛群文组一等奖作品简介该舞蹈以青海省级非遗项目“滚灯”为主要元素,以青海民间小调《浪花灯》为音乐总基调,生动讲述了一位在海外打拼的游子无时无刻不想念家乡、想念亲人的思念之情。为了生活远离家乡,只有在梦中才能回到久别的故乡。
舞势随风,讲述精彩的中国故事;歌声似磬,奏响嘹亮的时代强音。8月10日晚,榆林市佳县木头峪古镇灯火璀璨,人流如织,光影浮动,曲韵悠扬。台上节目精彩纷呈让人目不暇接,台下掌声、欢笑声、叫好声,此起彼伏……2024全国民歌展演木头峪古镇分会场火热开唱。
为营造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浓厚氛围,西宁市湟源县采取“文艺+宣讲”形式,把党的二十大报告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融入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中,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宣”出特色、“讲”到深处,“声”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