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权贵阶级,却颠沛流离的前半生公元前559年,伍子胥出生于楚国公卿家族,他的父亲伍奢被楚平王任命为太子太傅,教授楚国太子建读书。楚平王的另一个宠臣费无极为太子少师,可能是由于费无极品行不好或是性格与太子不投缘,太子建非常嫌恶他,反倒对伍奢很信任。
我们在前面的春秋故事当中说到了郑国的绝世美女夏姬(请见拙作《春秋第一美女夏姬:被强占后泼上荒淫之名千古,古人真有道德》)与楚国叛逃地大臣巫臣叛逃到晋国之后,楚国相国子反杀掉巫臣的族人,吞并了他们的土地。巫臣为报此仇,便开始大力培养吴国,骚扰楚国。吴国重此壮大,成为楚国的心腹之患。
艾陵之战的大胜,使得吴王夫差更加自信心爆棚,睥睨一切,与伍子胥等人在战略问题上的分歧更加无法调和。伍子胥之死,当然是一出悲剧,导致这场悲剧的主要责任无疑该由吴王夫差来负,然而,一只巴掌拍不响,伍子胥在这中间也不是没有问题,他的才华、他的处事,尤其是他的性格,至少在他与夫差的矛盾激化中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国难思良将。国家有难之后,朝野上下都希望有良将站出来,带领将士力挽狂澜,救民族于危难之中,但是总有一些昏聩的帝王,在国难当头,昏聩地杀掉了自己麾下的良将,将整个帝国置于危难之中。古代这4位名将,是最不能杀的,但帝王却听信谗言,将他们杀掉了,最终导致了国家的覆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