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57年英国国立医学研究所微生物学家Alick Isaacs 和Jean Lindenmann在进行流感病毒试验时发现, 鸡胚中注射灭活流感病毒后, 鸡胚细胞膜中生成了一种物质, 这种物质具有“干扰”流感病毒感染的作用, Isaacs 就将这种物质称之为“interferon”, 即干扰素。
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追求临床治愈应用抗HBV药物的过程中,这话更有道理。但有效的负荷剂量和出现不良反应几率呈一定的线性关系,在较为漫长的用药过程中,难免会有诸多曲折和变数,如不同治疗时段的毒、副反应,可能影响用药者的生活、心态、睡眠等诸多方面,而有大相径庭的不适体验。
但在应用干扰素治疗后,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造成患者心理、身体的不适,从而影响疗效。这些细胞因子属于多肽类活性物质,是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反应介质,在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中起重要作用。
体检发现乙肝病毒携带,但没有症状也暂时无需抗病毒治疗,这就万事大吉了吗?有些人认为,在口服抗病毒药物治疗后,肝功能正常,乙肝病毒DNA检测不到了,症状也完全消失,就可以像治疗感冒或其他疾病一样停止服药,或减少药物的剂量,这是完全错误的。
2022年4月8日,苏州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郑慧教授团队在Science Advances杂志上发表题为LATS1 is a Central Signal Transmitter for Achieving Full Type-I Interferon Activity的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