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过公务员考试报名的小伙伴都知道,当我们在查看报考职位表时候,会看到在“职位属性”一栏标注的“参公”和“行政”两种属性,那么这二者的编制区别、工作性质、升迁途径、福利待遇有什么不同呢,今天小洛就给大家盘点一下,觉得有用的朋友请关注收藏转发,谢谢!
公务员这份职业目前越来越受到求职者的追捧,甚至有一部分还没有毕业的大三、大四学生,就已经在学校开始为公务员考试做准备,但是,只要参加过公务员考试的求职者都清楚,公务员考试招录的既有公务员,也有招录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人员,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参公人员”,那么,这两者之间有什么不同呢?
近些年,因为参公单位和行政机关在很多地方看起来都一样,一样的工资待遇、一样的职级并行、一样的管理模式,很多公考机构,包括很多所谓体制内行人都认为参公编和公务员没有什么区别,最大的区别可能就是报考职业表上的区别了,但参公单位真的就和行政机关一样了吗?
体制内的编制主要分为事业编制和行政编制,两种编制对应不同的身份,然而,在实际的管理当中,除了这两种编制以外,还会有参公编制,具体来说就是事业编制按照公务员法进行管理,而且在实际的公务员考试当中,也有招聘参公编制,那么,参公和公务员有哪些区别呢?
体制内的员工身份涵盖广泛,混岗与混编情况在基层十分常见。对于身处其中的,尤其是青年群体,很可能遭遇领导的询问,询问他们的具体身份——公务员抑或事业单位编制?尽管同属体制内,两者之间却存在显著差异,突出的一点便是事业单位编制人员不享有公务用车补贴。
很多军队转业干部和备考的同学都面临一个问题,就是不知道如何选择体制内单位?今天,我将从编制的区别开始为大家陆续做一分享,请关注我。通常所讲的体制内人员是指公务员、参公人员、事业人员和国企人员。军队干部转业时,可以结合自身情况,通过“双选”实现以上4种身份的转变。
作者:职场老尹,禁止抄袭,违者必究一、稳定性对比:行政机关>参公管理行政机关作为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稳定性自然不言而喻。一旦进入行政机关,就意味着获得了一个“铁饭碗”,只要不犯原则性错误,工作基本上可以说是“稳如泰山”。
是体制内根正苗红的亲儿子,公务员的身份和级别,是体制内四海通用的,哪怕你是在xx乡镇提拔的副科级,未来你到了中央部委,你的这个级别和该级别的任职时间,都是认的,不会出现体制内其他单位跨系统、地区调动后,不认原职务级别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