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高跷始终是一种具有风险的运动,再加上其在表演时通常需要加上一些高难度的动作,比如跳跃、翻跟斗等等,这也就从客观上限制了它能得以接受和传播的广度,那么长久以来,它是如何在众多民间运动中获得一席之地的呢?
由于表演者高出一截,观众需要仰起头来或是站在高处观看,所以也有人把高跷称为“高瞧戏”。高跷,是舞蹈者脚上绑着长木跷进行表演的形式,技艺性强,形式活泼多样,由于演员踩跷比一般人高,便于远近观赏,而且流动方便无异于活动舞台,因此深受群众喜爱。
踩高跷的方法技巧踩高跷的技巧如下:选择合适的高跷,高跷的长度和材质都需要考虑。初学者一般选择较短的高跷,逐步增加长度;高跷的材质要选择坚固、稳定、舒适。将高跷穿戴好。确保高跷牢固地绑在双脚上,并调整带子的紧度,使其舒适而稳定。双脚应完全位于高跷的平台上。保持平衡。
闪电新闻记者在现场注意到,正在表演的顺河社区高跷队由近30人组成,成员年龄从20岁到80岁不等,他们脚踩80厘米左右的木腿,身穿五颜六色的服装,扮演形态各异的角色,并且还会根据各自角色做出奔跑、跳跃、倒退等高难度动作,活泼多样的形式引来了现场阵阵喝彩。
民间艺术的本质或许是“俗”或鸣锣击鼓或吹拉弹唱或村歌社舞百姓多以此庆祝红白喜事,庙会祭祀而恰恰因其“俗”,便接了地气受到百姓欢迎,参与的人多了便更有了“人气”“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的第十三季,我们邀请了闵行区浦江二小的青少年来诵读《艺心艺意》。
高跷记忆去年元宵节,山东济南一个古老街道上,好几个摄像师在寒风中瑟瑟发抖,他们等待的就是一年一度的西关高跷表演队。这支队伍了不得,受过专业的训练而且经常上各种节目,其中的表演者最大的55岁,最小的只有12岁。
央广网北京2月15日消息(记者齐鹤 成昊隆 鹤壁台记者程银鹭)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今天(15日)走进河南浚县,听《高跷上山步步高》。唢呐声、锣鼓声,不绝于耳的叫好声,正月里社火的热闹,响彻浚县古城。
济南西关高跷队演出技巧性极高受访者提供春节期间,一年一度的隆重庆典开启,喜悦祥和的气氛弥漫于万物之间。踩高跷是我国民间盛行的群众性技艺表演,炽热浓烈的欢腾气息极富感染力。作为济南市非遗项目,济南西关高跷极富表演性的演出赢得大众的喜爱。
3米高的跷子是怎么绑到腿上的?高跷到底有多重?都是白衣造型的白蛇和胡凤莲到底有啥区别?“报儿”说的那一串词具体是什么内容?正月里,社火热闹非凡,将人们迎春的热情推向了高潮。耍龙、舞狮、秧歌、高跷、太平鼓、八大光棍……这些耳熟能详的社火项目,成了市民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
高跷是在春节期间出现的传统民俗活动,踩高跷更是被评为非遗技艺。踩高跷的艺人中有许多并不是职业舞者,凭着对高跷艺术的热爱与对高跷文化的喜爱,这些民间艺人们将高跷代代相传,高跷由此变成一种活的艺术。每年新年,高跷都为人们带来热闹的年味与童年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