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随机看到的《历史的温度6》,当看完蔡元培的时候,恰好看到他临终前依旧秉持的教育理念“科学救国”、“美育救国”,科学救国很深入人心了,但是在新中国还没有成立的年代提出“美育救国”的主张,实在是难以理解的。
在这本书中,看到了一个崭新的角度——制度——历史的另一副面孔,没有陈词滥调的评判,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从制度的视角透视历史的脉络,有些理性,甚至乏味,但能打破对历史表象的偏见,就像补充了一个新的条件,是否可以让我对任何历史问题做一个不一样的解,是否可以找到历史的标准答案?
作者:胡引铭(河北怀来)“禅让制”中尧不是真正“让位”给舜,舜也不是心甘情愿让位给禹,商纣也并没有那么荒淫无道,张飞也并非一莽撞匹夫,而是一英俊书生……真正的历史不知道是什么样子,竟让文人的妙笔生花描绘得面目全非,而后人们却津津乐道并广为流传。
因为没有时光机,所以我们只能通过影音,书籍和道听途说,在脑海中构建历史的形象。近期拜读了讲民国史的著作:《历史深处的民国》和其他一些资料,对中国近代100年历史有了些许更深入的了解,民国的一些形象逐渐鲜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