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的技术创新高度依赖于基础研究的重大突破,但这些突破往往不会一蹴而就,因而需要全社会给予科学家更多的耐心和自由。”2017年9月,时任西安交通大学前沿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任晓兵在浦江创新论坛上发表演讲时说出了这句话。
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消息,该校俞书宏院士团队和吴恒安教授团队成功揭示了双壳纲褶纹冠蚌铰链内的可变形生物矿物硬组织的耐疲劳机制,提出耐疲劳设计新策略,为未来耐疲劳结构材料的合理创制发展提出新见解。相关研究成果于6月23日发表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科学》上。
滨州日报/滨州网讯 近年来,折叠屏手机逐渐成为手机市场新宠,受到了消费者喜爱。它的制造离不开一种关键材料——含氟聚酰亚胺。这种材料如同手机屏幕的“隐形盔甲”,在保证机身超薄、轻量的同时,具有柔韧性和耐用性,使得手机屏幕能够自由折叠而不受损。
记者8月25日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大连化物所”)获悉,该所科研人员开发出一种具有固—固相变特性的本征柔性相变纤维,为新一代智能调温纤维材料的研究与发展提供了新方向。相关研究论文发表于《德国应用化学》。
2024年1月31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魏磊、高华建、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张其冲及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陈明共同通讯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High-quality semiconductor fibres via mechanical desig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报告了一种机械设计,以实现超长,无断裂和无微扰半导体纤维,通过研究纤维形成的三个阶段的应力发展和毛细不稳定性:粘性流动,核心结晶和随后的冷却阶段。
垄断及领先情况:值得一提的是,在光学膜生产及供应方面,呈现全球高度垄断现象,光学膜全球市场主要由:日本——东丽、三菱——树脂、东洋纺,韩国——SKC,美国——3M等生产供应,尤其是日本韩国的巨头对光学级PET薄膜的垄断,从而形成了在全球光学功能膜市场的领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