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浩案揭开了这场国际博弈中的真实面孔:科技人才在国家利益面前,注定是“工具人”。一个在科技领域钻研数十载的科学家,为了实现中国的技术自主选择回国,没想到这一选择竟让他成了美国眼中的“罪犯”,在九年里经历了法律、监禁和无尽的外交博弈。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中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2024年7月,一个在科技圈并不算起眼的消息,却像一枚深水炸弹,激起了无数涟漪。
九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但却足以占据掉一个人最美好的青春。特别是对科学家张浩而言,九年,是他一生中最灰暗的囚禁生涯。而这一切的一切,都要归功于2015年的一封“特殊”的邀请函。那是一个关于学术交流的邀请函,是美国对张浩教授“真诚”的邀请。可“不去不知道,一去吓一跳”。
如今我国制造业飞速发展,生产不出来的东西越来越少,可唯独芯片制造上,总是受制于美国。2012年,我国芯片专家张浩的公司研究出一款芯片,让参观的美国人员大感威胁,当即对其抛出橄榄枝,想要收购其公司和研究项目,却遭到了张浩严词拒绝。
“自由”这个词,对很多人来说习以为常,如同呼吸一样自然。但对张浩而言,它曾是奢望,是九年囚禁生涯中,最渴望却又最遥不可及的东西。2015年,一个看似普通的学术交流邀请,将他卷入了一场跨国科技暗战的漩涡,也开启了他长达九年的抗争之路。
张浩被美国诱捕“你们要干什么?你们就是这样对待中国学者的吗?”“对不起先生,你因为涉嫌经济间谍罪被逮捕了!”2015年一位去美国参加学术交流的中国教授在一下飞机的那一刻就遭到了美国FBI的逮捕,FBI的态度十分的强硬,甚至还拿出了长达32页的起诉书来佐证中国教授的罪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