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字非常有趣,特别是一些地域特色明显的词,简直是百搭。东北的犊子。为了方便理解,有人编了个段子很形象地表达犊子的不同用法:中央电视台原主持人老毕想装犊子,在酒桌上和别人扯犊子,不知被那个损犊子给出卖了,结果大家以为老毕太某八犊子,央视表示绝不护犊子,只能叫他滚犊子,并告诫其他主持人,以后那个瘪犊子再敢扯犊子,就让他彻底完犊子。
12月20日,据白鹿视频报道,12月19日,有旅游博主发出一段与冰雪大世界工作人员的通话录音,录音中提到她被工作人员要求删视频,并称因此前发布吐槽在哈尔滨冰雪大世界体验感太差,要求退票的视频,遭众多网友在评论区网暴说其白嫖。
我会说东北话,干什么是干啥,讨厌叫膈应,不讲卫生叫埋汰,邻居叫界比儿,特别好叫贼好,那里叫那旮瘩,是的叫嗯呐,显摆叫得瑟,快点叫麻溜的,干净整洁叫利索,说话费劲叫吭哧瘪肚,办事干脆叫嘁哩喀喳,不讲道理叫胡搅蛮缠,护孩子叫护犊子,小牛仔儿叫牛犊子,装象叫装犊子,滚开叫滚犊子,喜欢叫稀罕,讨论叫掰扯,也许叫备不注,痒痒叫刺挠,眼屎叫刺目乎,膝盖叫波棱盖,很多叫老鼻子,不稳重叫毛愣,麻雀叫家巧儿,舒服叫得劲,不知所措叫抓瞎,老幺叫老疙瘩,口水叫哈喇子,随便你叫爱咋咋地!
黄丽茹:谁是弗洛伊德啊?龚彪:一个学者,主要研究做梦的。黄丽茹:他分房了吗?龚彪:那没有,他不是咱们厂的。在《漫长的季节》中,背靠着“桦钢”的工厂集体,明艳绽放的黄丽茹,毫不掩饰对物质福利、安稳生活的向往,却慢慢走失在梦里。
原标题:小孩不是护身符 蛮不讲理就该被“修理”5月2日,四川成都,女子高铁上劝小孩别踢椅背遭仨家长打骂,当事人称,被熊孩子反复踢椅背,提醒后反遭对方家长辱骂,自己被对方扇巴掌,自己也还击了。过程中,一热心东北大哥出声怒斥熊孩子家长,获乘客喝彩。
她是全网最会怼人的东北丈母娘,挤兑起自家闺女毫不留情,365天骂人不重样,靠跟闺女斗嘴圈粉百万,网红老太太“是南倚梦呀”有多搞笑?当自家闺女试图跟东北老妈嘴炮battle,没想到对方一开口,自己丝毫不占上风,不仅爆料出闺女从小考倒第一的糗事,还顺便发表一下自己的满腔不满!
2月14日,在G970次吉林到北京的高铁上,一孩子在高铁的过道上来回跑闹,当然了,这只是一个孩子,并不是说高铁上好几个孩子都在那跑呢,人家别的孩子坐在那好好的,这孩子跑闹的实在是太厉害了,但是很多人都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毕竟都是一段时间的乘车,都没有说什么。
秋冬季的东北地区在2023年全国掀起旅游热潮中脱颖而出,今年的东北旅游地区更是以“护犊子式的溺爱,宠坏了南方地区的游客”,尤其是以哈尔滨为首的冰雪城市更是让这这个寒冬充满了“温暖”。虽然随着气温的升高,一年一度的冰雪狂欢节落下帷幕,但是东北人的热情还在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