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中考。现在中考上中专已经有污名化的趋势,但是想当初——不用说回到五十年代,就是回到我中考的时候,八十年代末,都有“一流学生上中专,二流学生上高中”的现象:我记得当时上银行中专学校的分数和上山西省实验中学(当年就叫十中)一样,都是510分。
1986年,经过二年的复课,终于通过了高考,总分476分,另外化学考试做了一道附加题,得了5分。这一天,同样在茌平一中复课被青岛商业学校录取的张富海同学去母校茌平二中看望老师,我们村里在二中教书的王玉老师就问张富海同学我的通知书收到了没有,张富海同学说没有我的通知书,王玉老师感到很奇怪,赶忙捎信给我说没见到我的通知书,父母抓紧告诉了大哥,大哥感到情况紧急,下午边坐公共汽车到了聊城地区教育局,经查询我的通知书被发往了冠县,大哥又急急赶往冠县教育局,冠县教育局的招生负责人不想给找,大哥非常严厉的告诉他,今天必须找到通知书。
我们在学好文化课的时候,有许多同学开始准备参加自学考试,我也在兖州新华书店买来了徐中玉编写的《大学语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的《高等数学》等考试指定教材,准备参加山东经济学院主考的会计系专科层次自学考试。
2023年6月17日,上海中考,考生冒着细雨进入考场。(视觉中国/图)一次出差返程时,我在高铁过道里见到一位母亲,她背着四五岁的小儿子,蹲坐在地,一口很冲的四川方言,电话那头,是她留守老家的大女儿。女儿升学无望,了无兴趣,还未初中毕业,已经计划外出打工。
我在想这个女孩,她的初衷是说出这样的话,想引起网友的共鸣吧,表示自己的原生态家庭不够好,不够有钱,表示自己的父母没有达到她想象中的状态,于是就一通牢骚,把自己所有现在的一切都归咎于自己的父母不行而带来的,因为父亲没用,母亲辛苦,还有一个弟弟正在上学,而自己只上了一个破中专,所以这一切都是自己父母造成的!
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来到小森林的频道,祝大家笑口常开,幸运常在!事事顺心,年年发大财! 山东有个妈妈,为了孩子的事,心里头那个纠结啊。她家儿子中考成绩出来后,只能去民办高中,但家里条件有限,实在是不容易。妈妈琢磨再三,最后给孩子报了职业中专。
这个话题对于我们小学五、六年级的孩来说,可能有点早,但是我真的希望家长们可以早点知道,早点做准备。对于学生来说,真正一考定终身的考试其实是中考,因为中考后能进入高中读书,才有可能读大学,中考考不上高中那就只能分流到技校等学校。
小中专是初中中专的俗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考小中专在鲁西南农村学校火得狠。我在84、85年在初三也复了两年课,第一年是在乡中学里,复课班是单独开设的,全是一色的复课生,一个教室得有近百人,挤得满满当当的,年龄从小到大能差七八岁,从教室的后面往前看,男男女女一大片少白头,二十岁左右的年纪,因压力大,营养不足,男生约有50%,女生约有30%左右,头发都变成了花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