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言志,恬恬淡淡些许词。诗歌是最具想象力的文字,也是最容易引起读者共鸣的文字,如果没有对生活最切实的感悟力,是写不好诗歌的。看起来诗歌是最容易书写的题材,但是要将自己的价值观毫无偏见地输出,让大家读过之后能够潸然泪下或者豁然开朗,还是一件蛮难的事情。
1927年,木心出生于浙江乌镇。木心本名孙璞,字玉山。璞意为蕴藏有玉的石头。孙家是当地富户,经过祖父两代苦心经营,财产颇丰,拥有田地两千亩。从小家里便给他请了名师,教授四书五经,“四书中,我最喜欢《论语》,五经中,最喜欢《诗经》,也喜欢借《易经》中的卜爻胡说八道”。
#长文创作激励计划#木心,出生在一个动荡的时期,解放后又在特殊年代遭遇政治风波。在上篇文章中,我的笔触跟着夏春锦的《木心先生编年事辑》这本书,把木心先生的前半生简单捋了一捋,有兴趣的朋友不妨翻一下前篇《木心的前半生:“艺术广大已极,足以占有一个人”》。
木心穿过跌宕起伏的前半生,兀自在纸上写着,在笔下画着,在心中思考着,沉淀下一身的缄默。时代在契机偶然、人云亦云的驱赶下往往会让人于下一个日出后就变得炙手可热,木心在深居简出的后半生中未必想到在生命的尽头会有一簇积火般的追捧向他袭来。
从1927年木心出生开始写起,至1956年29岁结束,夏春锦的《文学的鲁滨逊》为读者讲述的是木心从稚嫩青涩到初尝世事的渐变之路。当作者将木心执意离乡寻找远方之后的诸多标志性事件串连起来,这部书就不可避免地散发出青春的独特光芒。
当晚木心一个人在酒馆喝酒,醉后在给陈巨源的信中写道:窃以为明月清风易共适,高山流水固难求也。大概是太缺少可以说话的人了,他尽量去适应那个时代,写与时代相适应的文,穿于时代相适应的衣,可是私底下,木心还是尽量写自己想要的东西:文艺复兴是木心的梦,他既然站起来了,就不会轻易放弃。
大多数认识“木心”这个名字,是从一首很火的诗中看到的。“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但你了解他吗?可能也就知道这首“从前慢”小诗而已。木心的文学作品和艺术思想,直到近些年才得以走到大众面前。而这还得益于陈丹青的力推,虽然他违背了木心的本意。
近日,一篇名为《木心是悲剧命运代表,但不是艺术大师——致郭文景兄、陈丹青兄》在网络上被大量转载,再次将“木心是否是大师”的问题带入舆论空间。事件的起因,源自于音乐家郭文景在网络上发表的“怒怼”木心一文。短文一经发布,包括木心美术馆馆长陈丹青在内的文艺界人士纷纷撰文回应。于是,就有了这一场文艺界的“大师”之争。关于木心是否是大师的争论,早已不是新鲜的话题,早在2006年,木心的著作第一次在大陆出版,围绕“如何理解木心”、“如何定义木心的文学地位”等争论就已展开。
杭州,是木心迈出艺术人生之路的第一步。特开小专栏,写写木心与杭州的往事。“画,已是‘西洋画’,素描速写水彩,书,是‘五四’以来成名的男女作家的散文和诗,以及外国小说的翻译本,越读越觉得自己不济,人家出洋留学,法兰西、美利坚、红海地中海、太平洋大西洋,我只见过平静的湖。
路明(1982年—),大学教师、物理学博士、资深驴友、健身教练、自由撰稿人。微博@坐在后排的兄弟。木心:(1927-2011),浙江桐乡乌镇人。本名孙璞,字仰中,号牧心,笔名木心。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1982年定居纽约。中国当代文学大师。
木心年轻时有个好朋友,是个音乐家,名叫李梦熊。李梦熊出身世家,精通多种外语,轻裘缓带,恃才傲物,不同流俗。二人一见如故,惺惺相惜,李梦熊想写《从徐光启到曹雪芹》,并且怂恿木心续写《红楼梦》。两人总在徐家汇一带散步,吃小馆子,大雪纷飞,满目公共车轮,集散芸芸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