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湘都市报·新湖南客户端3月27日讯(全媒体记者 杨昱 视频 郭文雯 何佳洁)“一粥一饭,来之不易,节粮爱粮,人人有责,缅怀袁隆平爷爷。”“感谢袁爷爷!您一直活在我们心中!”…… 清明前夕,三湘都市报开展征集活动,邀您给天堂里的TA,写一封信。
在您选择人工杂交水稻研究时,面对别人的非议和质疑,在很多人都不看好杂交水稻的时候,您丝毫不理会,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这个研究方向,并且成为第一个成功利用杂交水稻的科学家,大幅提高了水稻产量,彻底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使我们国家粮食自给自足,永远地摆脱了忍饥挨饿的时代。
看起来如此普通的一个人,把一生都献给天下粮仓的一个人。2021年5月22日,山河呜咽,举国同悲,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齐一璇、许文秀 通讯员江波)人间四月天,怀人最清明。4月3日,武汉市江岸区滨江九悦幼儿园中一班的全体师生用多种方式缅怀袁隆平爷爷,感恩袁隆平爷爷的“一粒种子”,让饥荒远离,铭记袁隆平爷爷的初心,让中国人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爱提问,好自由的城市学生自文农家耕农业,5月10日在陇南杂交水稻)水稻程技术研究中心,举行的媒体见面会上袁隆平爷爷说:“我觉得人就像一种子,要做一粒好的种子,身体,健康精神,感情都需要健康,种子健康了我们每个人的事业才能根深叶茂、板粗果施硕,因此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不仅要知识多,而且要人品好,不仅要出科技成果,面而且要体现科学精神和科学道德,只有这样才配当一个料研工作者,也才能当好一个科研工作者。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倜 通讯员 任琭 2022年5月22日,您离开已经整整一年了 我们很想念您,袁隆平爷爷。 碗中粒粒米,田垄稻花香; 禾下好乘凉,稻穗随风长。 …… 您的朴实梦想,正被接续传承; 您的音容笑貌,时刻浮现脑海。
书信寄哀思:袁爷爷,我们想您了。袁老走后的首个清明节前夕,亲友手持稻穗缅怀,网友“云”上追思。启动仪式上,就清明节文明祭扫再发倡议:在祭扫现场,认真遵守疫情防控要求,自觉佩戴口罩,不扎堆不聚集,最大限度降低疫情传播风险。
来源:【海报新闻】“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我那个水稻长得比高粱还高,穗子比扫帚还长。太阳晒起来,我跟我的同事就坐在那个稻穗下乘凉……”2021年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
来源:【海报新闻】海报新闻评论员 王红妮他是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他毕生的追求是“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为实现这一宏愿,他长期致力于促进杂交水稻技术创新,并将其推广至全世界。5月22日,袁隆平离世两周年。
央广网长沙4月5日消息(记者黄珂岚 杨清)4月4日,天空灰蒙蒙的,小雨淅淅沥沥地下着,在湖南长沙唐人万寿园,不少群众手持鲜花、稻穗、信件,来缅怀“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