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海北州委宣传部近日,国家文物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共和国印记”见证物和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典型案例名单,确定出100项“共和国印记”见证物和77项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典型案例,其中,海北州申报的《核武器研制基地国营二二一厂:“两弹一星”精神、“科学家”精神的起源地》成功入选。
众所周知,60年前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燃料是高浓缩铀,但对很多亲历者来说,制造这颗原子弹所需的燃料,是他们的整个青春。18岁那年,张瑞林成为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221基地迎来的“支援边疆”青年之一。那是1959年春季,这个青藏高原上的基地刚展开建设不久。
“两弹城”,位于四川省绵阳市梓潼县文昌路南段988号,距离绵阳市区50公里,距离梓潼县城7公里。“两弹城”是核武器研究基地,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旧址,九院迁走后,旧址改造成集旅游、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两弹城”旅游景区,景区曾先后获四川省党史学习教育基地、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防科技工业军工文化教育基地、中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等荣誉。
前言提起罗布泊,总会想到这里就是一片荒芜的地区,尤其是这里遭受过45次核试验,所以罗布泊一定寸草不生。但这些只是我们的刻板印象,你一定想不到,曾经被核武器炸过45次的罗布泊,如今竟是这样一番景象!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部分细节存在艺术加工请注意甄别。
时隔60年,年近九旬的黄克骥仍清晰记得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升腾起蘑菇云的样子:一声巨响过后,黑红色交织的火球翻转着,从远处的戈壁滩慢慢上升,腾起一个很高很大的蘑菇云。他是推着圆滚滚的“邱小姐”上场的4个人之一。“邱小姐”是这颗球形原子弹的化名。
新华社西宁10月16日电 题:中国原子城焕发“红色”生机新华社记者江毅、李琳海、史卫燕深秋时节,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的金银滩,牧场渐黄,牛羊觅食。极目远眺,一座座富有年代感的建筑“散落”草原深处。这片神秘“禁区”位于海北州海晏县西海镇,被誉为“中国原子城”。
青海湖畔金银滩,平均海拔3200米,最低气温零下30摄氏度。60多年前,一群人顶风踏雪,从3顶帐篷起家,隐姓埋名干起惊天动地事。多年后,这里被誉为“中国原子城”。1964年10月16日,罗布泊平地起惊雷,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让中华民族挺起脊梁。
1964年10月16日,随着一个巨大的火球腾空而起,“死亡禁区”罗布泊传出了人们欢呼雀跃的声音。“成功了!成功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然而没过3年,罗布泊的土地上又再次传出了人们连连喝彩的声音,这一次是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64年10月16日,我国自行制造的第一颗原子弹在西部地区爆炸成功,这是国家国防和科学技术方面取得的一次重大突破。在铸造国盾的艰难历程中,无数粤籍核事业工作者投身其中,做隐姓埋名人,干惊天动地事,为我国核事业的发展奉献出青春和热血。梅州籍的李寿南就是其中一位。
从一个十分特殊的侧面,工人蒋宗泰见证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诞生的历程——60多年前,在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221基地,他是一名厨师,为基地的领导服务,包括那些后来的“两弹一星”元勋。著名科学家王淦昌、郭永怀、陈能宽、朱光亚、邓稼先等人,都尝过这个河南人的手艺。“我管着他们的吃喝。
中国两弹城在绵阳梓潼经开区,是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原九院)的院部旧址,60年代后期建的,占地3000多亩,建筑面积有20万平方米,是青海之后,我们国家第二个核武器研制基地的总部。游客中心1969年院部机关从青海搬到绵阳梓潼,1992年又从这里搬到了绵阳科技城,前后共23年。
在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青海221基地标志性的“105大楼”内,李兴平在办公室里挂了两张分布图,一张显示着基地18个厂区和4个生活区旧址的位置,另一张标注了守卫221基地的海空守备部队十几处旧址。“活化利用”这些旧址,是他的工作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