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米兰·昆德拉作品《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第一部分“轻与重”第一章节的时候,对书中的“我”的一个插曲感到很是不解?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首先,书中的这个“我”,不知道是作者本人,还是作者化身书中作为讲故事的第一人称?但无论这个“我”到底是谁?
图片来源于网络本期分享的好书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本书是捷克裔法国作家米兰·昆德拉的代表作,小说以20世纪60年代捷克斯洛伐克的历史剧变为背景,讲述了托马斯、特蕾莎、萨比娜、弗兰茨四人间的情感纠葛。
中新社上海7月14日电 题:年轻读者谈米兰·昆德拉:我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不再是为“赶时髦”作者 谢梦圆 任新月在欧洲著名作家米兰·昆德拉(Milan Kundera)逝世消息传来的第二天,走进上海市静安区作家书店的第一位客人要找的就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我中学时是为了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捷克裔法国作家米兰·昆德拉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84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于1988年改编成电影《布拉格之恋》,获得了美国奥斯卡金像奖、美国金球奖提名,1988年美国国家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影片奖和最佳导演奖、英国学院奖最佳改编剧本奖等奖项。
读完了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二十世纪堪称伟大的小说。特蕾莎是个安静的女孩,她爱读书,可是母亲不给她机会,十五岁时就不让她上学,让她去酒吧当服务员挣钱补贴家用,还要做家务,照顾弟妹,这成了她生活的全部。
◎唐山“我们经历着生活中突然降临的一切,毫无防备,就像演员进入初排。如果生活中的第一次彩排便是生活的本身,那生活有什么价值呢?”第一次在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看到这句话时(当时看的是韩少功的译本,具体措辞不同),立刻被惊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