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坚持开放、文化自信的时代背景下,城市历史文脉的保护和传承正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主题之一。上海作为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最早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保留下了许多中西合璧的折衷主义风格的历史建筑,值得大家去品鉴研究。
上海地区中国式的折衷主义建筑的发展可分为探索期和全盛期,探索期时间段大致为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较为典型的案例为以沈家祠堂、陈桂春住宅(颍川小筑)、圣约翰大学建筑群(现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区)、张园这几处建筑为代表。
本报记者 张挺 摄上海地处南北交通要冲,又是商贸发达的商埠,作为南北邮件集散的枢纽和国际邮件互换局之一,上海邮政在我国邮政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独特地位。纵观上海邮政一百多年的历史,它饱经艰辛,历尽沧桑,走过了一条曲折的道路。
来源:【冰城+】备受瞩目的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三期改造项目正在进行中。只修不拆、只修不新建的“修旧如旧”改造,堪称“复原工程”。改造完毕,哈尔滨市道外区将再现国内面积最大的中华巴洛克街区百年前的鼎盛繁华。“让历史情景再现”。复原街区、复原建筑,要有历史文化的灵魂。
“微光破晓”“晨光浩荡”……9月21日晚,作为首届上海国际光影节黄浦分会场的核心点位——光明中学,以“点亮光明”为主题,通过一场名为《光之梦》的光影剧诗,首次亮灯,展现出了学校发展与中国梦交汇融合的光辉图景。
北京与上海,是中国最重要的两座城市。它们的故事是属于中国人的双城记。作家金宇澄,生于上海,经历浮沉,对海派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对“旧”情有独钟。他在《繁花》中表示,“文学和建筑学是相通的”——都是“人学”。
来源:【冰城+】如果中央大街有灵魂,其载体一定有铺就它的万千面包石。面包石不仅是中央大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哈尔滨的城市名片之一。它们见证了哈尔滨的变迁与发展,历经百年,依然完好如初,且愈加圆润光泽,成为哈尔滨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展示着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和独特魅力。
溧阳路四川路交界处,一幢红瓦灰墙的三层新式里弄房屋在春光中安静伫立,其中的二楼房间,曾经在动荡岁月中存放着鲁迅6000余册书籍,如今,整个空间修缮完毕,20.5平方米的空间以数字会客厅的面貌焕新归来,在不久之后将以纪念展陈场所的形式向公众开放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