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有《极权主义的起源》。在《人的境况》中,阿伦特力图表明“积极生活”的三种活动——劳动、工作和行动——的区分是基于人的条件而做出的,她理解的人的“条件”,既不是所谓人的本质属性,也不是康德意义上规定人类经验方式的超验条件,而是人在地球上被给定的那些生存条件:劳动的条件是人们必需维生,工作的条件是人们必需建造一个人造物的世界,行动的条件是人们必需在交往中彰显自己,回答“我是谁”的问题。
1960年夏,汉娜·阿伦特和海因里希·布吕歇尔正在纽约州东南部山区卡茨基尔一家迷人的瑞士风格旅馆里避暑,与他们同去的密友中有很多都是流亡于此的欧洲人。阿伦特白天读书写作,晚上则用来社交。他们一起吃饭,下棋,在泳池中嬉水,夜幕降临时,还会到当地一家酒吧里喝上几杯。生活很美好。
Hannah Arendt and Isaiah Berlin:Freedom, Politics and Humanity,Kei Hiruta,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21, 288pp。
蛭田圭(章静绘)日本青年学者蛭田圭(Kei Hiruta)的近著《汉娜·阿伦特与以赛亚·伯林——自由、政治与人性》(Hannah Arendt and Isaiah Berlin:Freedom, Politics and Humanity,Kei Hiruta, Princet
★阿伦特电视访谈合集、致雅斯贝尔斯书信选首译中文,《艾希曼在耶路撒冷》《极权主义的起源》标配读物,收录阿伦特本人认为极重要的数次访谈。★她曾引发长达半个世纪的思想争议,她是直面恶意与攻击的伟大女性。★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读阿伦特?★直击当代社会痛点,引起当代人深刻共鸣。
汉娜·阿伦特,美籍德国犹太哲学家,曾师从于海德格尔和雅斯贝尔斯,在海德堡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现代革命,与罗马历史上的mutatio rerum,与困扰希腊城邦的内乱στáσιS,都毫无共同之处,我们不能把它等同于柏拉图的μεταβoλαι';也不能等同于波利比乌斯的πολιτει'ων νακ κλωσιS。
汉娜·阿伦特,美籍德国犹太哲学家,曾师从于海德格尔和雅斯贝尔斯,在海德堡大学获得博士学位。诸如革命这样普遍的历史现象——民族国家、帝国主义或极权主义统治等等也是如此——要确定它实际诞生的日期,一种办法当然就是,找到此后一直沿用于该现象的词,它第一次究竟是出现在什么时候。
本期“南都书单”重点向大家推荐一部思想新著《汉娜·阿伦特与以赛亚·伯林》。汉娜·阿伦特(1906—1975)与以赛亚·伯林(1909—1997)是20世纪极有影响的两位思想家,尽管他们都是犹太移民知识分子,但两人在政治、历史和哲学的核心问题上存在根本的分歧。
二战中,艾希曼被美国俘虏,之后逃脱,并流亡到阿根廷。1961年,以色列的情报部门摩萨德查出艾希曼的下落,将其逮捕,带回耶路撒冷受审,以人道罪名等15条罪名起诉。因为艾希曼,阿伦特提出了“平庸之恶”的概念。
【主持人语:刘永谋(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讲席教授)】近年来,以大模型为代表的AI技术发展迅猛,掀起一波席卷全球的AI发展热潮。关注AI发展状况的人不限于AI的研发者、推广者和AI发展的评论者、人文社科研究者,更包括深感生活将被AI深刻影响的普通公众。
《诗歌的坏时代:布莱希特诗选》,[德] 贝托尔特·布莱希特著,黄雪媛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丨上海贝贝特,2024年1月版,516页,88.00元龙年来了。温煦的阳光也来了。无论是路上的风雪冰凌,还是被惨绿的箭头刺痛的目光,顷刻之间都在年复一年的祝福贺语中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