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未知的宇宙星空,古今中外的科学家制作了一批又一批精巧、宏伟、雅致的天文仪器,从中国汉代落下闳的“浑仪”到1608年荷兰人汉斯用水晶造出的第一台望远镜,再到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等,拉近了人类与星空的距离。
原标题:贵州深山的天文顶级资源吸引各地游客,今年以来,平塘县已接待研学旅行团队700多个——(引题)“中国天眼”:大国重器的旅游魅力(主题)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李丰今年暑期,在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天文小镇“中国天眼”科普基地,等待一睹国之重器“中国天眼”风采的游客一波
2016年9月,“中国天眼”落成启用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称其“对我国在科学前沿实现重大原创突破、加快创新驱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希望“高水平管理和运行好这一重大科学基础设施,早出成果、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出大成果”。
目之所及,已是光年之外。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正式验收至今已两年。作为国之重器,“中国天眼”运行效率和质量不断提高,年观测时长超过5300小时,已远超国际同行预期的工作效率,为天文学科学研究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这,就是我国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的过人之处!山廓作眼睑,圈梁是眼眶,反射面板当眼球,馈源舱为瞳孔――高空看它,银色巨“眼”,气象非凡:它的口径达500米,相当于30个足球场的接收面积,光反射面板就有4450块;
2月3日,正月初六,立春节气,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的克度镇还沉浸在年味中。在小镇十公里之外的大窝凼,却是另一番景象,那里是“中国天眼”的所在地,科技工作者们正一如既往地坚守在岗位一线。“在这个岗位上,我基本都是两个星期才能回一次家。
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天文学》近期发表了中国科学家一项重要发现——通过“中国天眼”FAST的观测,一颗原本被认为“熄灭”的脉冲星,仍然可以探测到极其微弱的窄脉冲。这是“中国天眼”探测到的脉冲星辐射新形态,对揭示脉冲星磁层的极端物理环境等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除去科学上的价值,或许可以用六个字来概括:敢创新,能创新。“中国天眼”世界最大、最灵敏的特性,激发了很多特殊的技术需求,需要中国科学家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在不断“挑战认知和技术极限”、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优化升级。
今天“中国天眼”落成启用8周年这一天在距“中国天眼”约3公里的一处山头上一台40米级的射电望远镜(FAST核心阵试验样机)正在吊装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副台长姜鹏说正在建设的是“中国天眼” 核心阵这是“中国天眼”落成8周年以来首次开工的二期工程他们计划利用“中国天眼”周围5公里内优
在1月5日专题介绍“中国天眼”高质量开放运行及系列重要科研进展的中科院2022年度首场新闻发布会上,来自荷兰、美国的两位知名天文学家通过视频点评基于“中国天眼”的最新科研成果,认为FAST给带来了令人震撼的观测结果,显示出在解决重大天体物理问题方面的潜力。
“中国天眼”全称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2016年9月25日落成启用,2020年1月11日通过国家验收正式开放运行。英文缩写为FAST,是我国独立自主设计并建造的世界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2017年10月,“中国天眼”宣布发现首批新脉冲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