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新闻网 战国盘蛇形鼓座是中国已出土体积和重量较大的青铜建鼓座。鼓座面由三条“巨蛇”顺时针盘绕而成,“蛇头”靠近中部立起,起到支撑和稳定建鼓的作用。建鼓流行于两周时期,通常用于祭祀、娱乐和军事。“一鼓附城、再鼓登城”,一起聆听战国盘蛇鼓座背后的故事。
日前,央视发布了蛇年春晚吉祥物,以三星堆青铜蛇等国宝文物为蓝本设计的萌蛇蕴藏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厚重底蕴。在南京的博物馆里也有不少与蛇有关的文物。例如南京博物院就收藏展示有出土于越国贵族墓的一系列“蛇文物”。
在浩瀚的青铜时代中有一群造型奇特、呆萌可爱的“青铜神兽”它们或化身宴席上的盛酒神器为古人的推杯换盏增添几分仪式感或作为祈福、祭祀的道具寄托古人对生活的美好向往蛇在青铜器上也是频繁露脸今天,在蛇年“过生日”的四位“小蛇神兽”带着它们的故事向我们走来一起听听它们的自我介绍感受青铜器的
人对蛇的形象有着天生的敏感性,这种敏感性很可能源自基因层面对蛇的恐惧。实验证明:即使是六个月大的婴儿,当看到蛇、蜘蛛的图像时瞳孔会产生明显的扩张,而对于花、鱼等形象则没有此反应。其实不仅是人,猕猴在面对大量图像时也能快速发现其中的蛇。
封面新闻记者 粟裕唐代彩绘十二生肖陶俑中的蛇陶俑、蛇身装饰的商代“妇好”青铜鸮尊……1月23日,“四海一堂春——乙巳蛇年新春文化展”在国家博物馆展出。此次展览甄选近200余件(套)馆藏文物精品,涵盖青铜、玉器、钱币、陶瓷、金银器、漆器和书画等多个品类。
走进考古发现里的蛇文化揭秘馆藏文物的前世今生品鉴别样年味窥见中华文明中国的蛇文化可谓源远流长,对蛇的敬畏与崇拜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蛇被称为“小龙”,作为一种远古图腾,蛇是祥瑞尊贵的吉兆,也象征着长寿、财富。蛇成为十二生肖也是上古时期蛇图腾崇拜的发展和延续。
来源:中国新闻网 1月22日,山西省太原市,民众参观宋金时期的四神壁画·玄武。中新社记者 韦亮 摄 1月22日,山西省太原市,民众参观春秋时期青铜器——高柄豆。该文物盖似覆盘,由相互缠绕的蟠蛇组成环形花朵状捉手。
陶寺龙纹盘龙纹,在陶瓷发展的过程中随处可觅。陕西宝鸡北首岭出土的仰韶时期的鸟衔鱼纹彩陶壶、高陵杨官寨出土的庙底沟时期的“龙”纹彩陶钵,上面所绘的鱼和四足动物是否为龙,还有很多讨论空间。陶寺出土的彩绘陶盘上所绘的带鳞蛇形纹饰为蟠龙形象,已被学术界广泛认可。
穿越时光:探寻博物馆里的华夏灵蛇图腾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蛇被誉为“小龙”,是龙图腾的原型之一。其无足而水陆畅行,冬眠或蜕皮后宛若新生,种种特质令古人敬畏并将其神化,因而在民间也象征着智慧、顺利、长寿、吉祥。今天,让我们走进中国各地的博物馆,去探寻这些隐匿于历史深处“灵蛇图腾”。
岁序更替,灵蛇迎瑞。2025年,是乙巳蛇年。中国的蛇文化源远流长,承载着多重文化意蕴。蛇不仅象征着长寿、健康与智慧,更代表着神秘莫测的力量。不仅在中国,对蛇的敬畏与崇拜在世界其他古老文明中也同样占据了重要地位。
■ 刘亭亭金龙腾飞,灵蛇报春。龙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一直被视为祥瑞的象征。蛇在十二生肖中的排序紧随龙后。在传统的民俗传说中,有龙是蛇变化而来的说法,因此生肖蛇也被称为“小龙”。蛇与龙是古代艺术品上比较常见的动物形象。在古代青铜器、印章和陶俑等文物上,我们都能看到蛇的身影。
1. 漆木屏风的蛇纹鎏金铜托座 2. 人操蛇鎏金托座 3. 蟠龙鎏金铜托座 4. 蛇首铜带钩 5. 兽纹鎏金铜当卢 6. 铜承盘高足玉杯 7. 元铜壶滴漏 8. 民国白釉盘蛇 9. 清朝外销银累丝花卉纹名片盒 10. 南越国时期铜铎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