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谢杰“十四夜,送蛴蟆,蛴蟆公,蛴蟆婆,我把蛴蟆送下河。”“十四夜,摇嫩竹,嫩竹高,我也高,我和嫩竹一样高。”……蛴蟆,也称作“蛤蟆”。在四川遂宁、南充等地,有一个厚植于川北乡土的地方性民俗节日——“蛴蟆节”,已有300多年历史。
封面新闻记者 刘虎2月11日,农历正月十四,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一年一度的四川遂宁蓬溪县“送蛴蟆”民俗文化活动在文井镇白鹤林村举行。大人小孩成群结队举着蛴蟆灯,唱着“送蛴蟆”歌谣,当地人将象征瘟神的“蛴蟆灯”,送至河边、路边烧尽,祈求来年健康平安,五谷丰登。
封面新闻记者 谢杰“十四夜,送蛴蟆,蛴蟆公,蛴蟆婆,把你蛴蟆送下河……”蛴蟆,也称作“蛤蟆”。在四川遂宁、南充等地,每年正月十四,有一个厚植于川北乡土的地方性民俗节日——“蛴蟆节”,已有300多年历史。“蛴蟆灯”象征瘟神,正月十四夜晚送至河边烧尽,祈求来年健康平安。
2月11日,农历正月十四,四川省西充县莲池镇、多扶镇、双凤镇、车龙乡等地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民俗节日——“蛴蟆节”。当晚,一声声古老有趣的民谣,一盏盏火光摇曳的“蛴蟆灯”,一条见首不见尾的“火龙”,串联起一场万人空巷的民俗盛会,人们通过送灯祈福沉浸式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
阆中寻春节之源●时间:1月7日至2月13日(正月十六)今年的系列活动共分为“迎春来、踏春去、抱春归”三大系列主题,包括舞龙舞狮展演、“阆苑传奇”沉浸式演艺、迎春灯会大乐园、春节大庙会、春节民俗社会实践、齐聚古城过大年、正月十五闹元宵、正月十六游百病暨闭幕式等13项子活动。
“十四夜,送蛴蟆,蛴蟆公,蛴蟆婆,把你蛴蟆送下河……”每年正月十四夜晚,南充西河流域各乡镇,数十万名当地和周边群众及游客,点亮各自的蛴蟆灯走上街头,星星点点的灯光在乡间小路闪烁移动着,将山野映照得通红,场面颇为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