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每个人的生和死,算的上是最大的一件事了。值得玩味的是,这两件大事,几乎都与自己无关,因为“生”,是由你的父母来操心,而“死”是由你的晚辈来操办。我们就是在这生死大事之间,代代相传,繁衍不息。
中国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丧葬习俗,从最开始的“墓而不坟”,就是人死了只埋葬于地下,地表上不树任何标志。到后来要在陵墓上堆个小土堆,再到后来又有了“人死立碑"的习俗,既方便指引子孙后代来拜祭,又彰显了对死者的尊重,和子孙们对先人的孝道。
而在对于死亡的认知上,虽然受制于宗教、科学水平等限制,不可避免的存在着对死亡的恐惧,但即便是如此,春秋之际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依旧能够有“未知生,焉知死”、“朝闻道,夕死可矣”这种积极向上、活在当下、坦然对待死亡的观点,同时孟子在此基础上还有“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
首先,显并不是一个通假字,可能有的读者会习惯性地将之理解为”先人“,但先人就是先人,而显人则是显人,两个还是有所区别的。从字面意思来看,“显”字的意思是显达、显赫,属于身份比较高贵的人群,从门第说起,死者的家庭通常是显耀的,通常是贵族家庭,正所谓“达官显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