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成都1月17日电 题:为什么西藏文明轨迹始终向东发展?——专访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所长霍巍中新社记者 贺劭清 岳依桐中国西藏地区的文字出现于公元7世纪吐蕃王朝建立以后,此前漫长的时段无文献可据。
澜沧江畔,茶马古道名驿昌都县西的卡若村,有一片神秘的原始文化遗迹,这就是被学界誉为可能揭开藏文化之谜的西藏三大原始文化遗址之一的卡若遗址。图说:卡若遗址 新民晚报记者 唐敏 摄卡若遗址最早发现于1977年,是西藏史前遗址中罕见的、堆积保存较为完整的遗址。
其中,切热遗址是青藏高原腹地少见的具有明确地层堆积的史前早期人类活动遗址,填补了青藏高原腹地距今8000年—10000年史前考古文化的空白,更重要的是,遗址发现一处石制品密集分布区,据此有望逐步揭开约1万年前华北人迁徙进藏的久远历史。
记者从国家文物局13日举行的“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上获悉,考古工作者在西藏切热遗址发现连续的地层堆积,出土遗物5000余件,包括大量的石制品、少量动物骨骼和烧石,还发现火塘、灰坑等遗迹现象。
科学的考古证据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无可否认的事实,即从旧石器时代直到新石器时代以至其后各个历史时期,西藏的文化和文明都与祖国内地有着千丝万缕的紧密联系,其发展轨迹始终朝着东向发展,其“文化底色”从一开始便打上了浓厚的东方印记。
新华社拉萨1月22日电(记者春拉)记者从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获悉,我国联合考古队员历时5年发掘的玛不错遗址为目前青藏高原腹地海拔最高、年代最早、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序列最清晰,且在被多种外来要素不断影响下依旧保持自身文化特色鲜明的一处新石器时代湖滨遗址。
记者从2023年10月9日举行的西藏全区文物工作会议上了解到:近3年西藏累计开展各类考古调查发掘项目90余项,其中,配合基建的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项目50项,抢救性考古发掘项目10项,主动性考古调查、发掘项目共30项。
中新社北京5月21日电 题:西藏考古如何实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作者 张云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二级研究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西藏文物考古事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国内学术界有影响到国际学术界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