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州召开2023年文物管理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北京路、传统中轴线(近代)和文德南、宝源路、宝华路、昌华大街、海珠中、光复南、人民南9片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获得审议通过,此外还审议通过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村、历史风貌区、传统村落等16项议题。
1982年2月8日,国务院公布广州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至今已有40年。1984 年起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定位均纳入城市总体规划的城市性质,广州不断提升名城保护的规划治理能力,探索保护文化遗产的多元化路径,倡导历史文化资源的合理利用。
脚下是麻石路,身旁是青砖墙,沿途有名人故地、历史遗迹……近年来,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活化不断为文旅融合“加油”,那些交织着烟火气、文化味、历史感的景观正成为游人最青睐的“打卡地”。这个暑假,不少游客喜欢穿梭于广东各地的历史街区和老建筑,感受今昔相映的文化魅力。
从泮塘三约的街巷复兴,到荔枝湾涌的滨水景观重塑,荔湾区历史文化街区通过微改造,在保留传统风貌、传承岭南独特文化遗产的基础上,注入现代城市功能,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和谐共生的路径。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历史文化的空间载体,也是展示城市风貌的重要窗口。
文德南、人民南、海珠中、光复南、宝源路、宝华路、昌华大街,近日,广州多个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通过广州市政府批准,并在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官网公布。保护规划的获批,让广州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利用工作更加规范、更加有章可循。
近年来,广州市政协围绕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活化担当“参谋人”,从建设三大文化街区到打造大湾区文创金融CBD, 为老城市实现新活力持续贡献智慧力量。描画历史文化名街蓝图越秀北路394号,历经风雨的小楼有着独特的圆弧大阳台,船舷式金属水平栏杆、转角窗,长年吸引途人旅客流连观赏。
广州永庆坊的“网红”月亮桥,每到节假日很多市民游客前来打卡。 南都拍客 冯健文 摄 老街上的书店。泮塘五约立足古村文化基因探索活化新路径。 南方日报记者 吴伟洪 摄 荔枝湾涌上的游船。人们记忆深处的传统,最终成为共同的城市记忆。 永庆坊已成为人们品味西关的热门旅游目的地。
红旗飘飘,游人如织。“五一”假期,漫步位于广州市荔湾区的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能听到说着各种方言的游客前来“打卡”游玩,恩宁路再次成为游客到广州旅游的目的地之一。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是广州26片历史文化街区之一,街区内的骑楼街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保留着岭南传统生活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