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网新华社北京6月18日电(记者董瑞丰)用一个全新的基因组图谱,“打包”不同大豆的主要优点,呈现大豆几乎所有的遗传信息——我国科学家近日在大豆基因组研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有望为大豆的育种改良按下加速键。北京时间17日,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细胞》在线发表了这一成果。
北京时间3月15日0点01分,国际植物学领域期刊《自然—植物》在线发表一项来自山东农业大学张大健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根据这一研究成果,人类首次获得多年生野生大豆高精度基因组图谱,首次构建多年生野生大豆泛基因组。
来源:科技日报 ◎ 科技日报记者吴纯新 通讯员 张惠雯 郝青南4月2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宣布一项重要成果。该所科研人员历经近30年努力,在国际上首次从大豆中克隆出抗大豆锈病基因,破解了大豆抗锈基因匮乏的世界性难题。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大豆优异基因资源发掘与创新利用团队联合国内外科研机构,通过解析大豆地理扩张与育种的全基因组特征,提出大豆进化路线,发掘了大豆不同进化阶段受到选择的候选基因,从中克隆了一个重要的开花基因GmSPA3c。
近日,经过长期科研攻关,山东农业大学张大健课题组在大豆基因组研究领域取得新突破,团队解析了大豆进化历程,高效准确挖掘了大豆基因组的结构变异,拓宽了分子育种可利用的基因资源,为大豆遗传基础解析、驯化性状调控基因挖掘及种质创新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初冬时节,泰山脚下。山东农业大学大豆功能基因组学与遗传改良团队的实验室内,一棵棵青绿的大豆幼苗正蓬勃生长,接下来,它们还要被移栽到温室,进行加代繁育。这些大豆幼苗是山东农业大学教授、山东省现代农业大豆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张大健带领技术团队培育的新品种。
10月10日下午,山东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我和我的祖国”系列记者见面会第二场,围绕“凝聚青春力量助力乡村振兴”主题,讲述山东青年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贡献智慧力量的精彩故事。“人才兴则乡村兴,人才强则乡村强。
10月10日下午,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我和我的祖国”主题系列记者见面会第二场,邀请四位青年代表,围绕“凝聚青春力量 助力乡村振兴”主题与记者见面交流。文旅中国记者:请问张大健先生,近年来您带领团队取得的大量科研成果是如何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实现产业化应用的?